晋商诚信故事?

晋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商帮,他们的成功离不开诚信。晋商的诚信故事有很多,比如乔家在包头的富盛油坊往山西运送一批胡麻油,经手的伙计为了从中牟利而在油中掺假,掌柜的发现后将伙计痛斥一番,随后命人倒掉整批掺假的胡麻油,重新换了货真价实的胡麻油。

还有复盛西铺是乔家在包头的一大商号,主要经营粮油,不管是质量还是分量都有所保证。要知道,在那个市场里,到处都是弄虚作假的商号。有些商家们在卖米面的斗上做手脚,缺斤短两的事情屡见不鲜。

乔家就靠着长期形成的良好信誉让复盛西在包头稳稳站住了脚。

乔致庸做生意,讲究一个“信”字。这可以说是乔家的传统,是晋商的传统,更是整个商界应该传承的商业品格。

古人常说,无信不商。对于乔家来说,更是如此。乔致庸从小耳濡目染,在他身上能够看到乔家一贯守信的风格。再加上他从小读着圣贤书长大,儒家当中所传达的仁义礼智信更是让他受益匪浅。在乔致庸眼里,宁可赔钱,也不能失信。他明白,信誉是商家的根基,是商号的命脉。

用羊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山羊和一只绵羊。有一天,山羊见主人对他的妻子说:“快过节了,晚上我把山羊和绵羊宰了,咱们过个好节。”

山羊特别害怕,它跑到绵羊那儿去告诉它说:“喂,朋友,我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今天晚上主人要把我们杀掉了。看来,我们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你说什么,我的朋友!”

绵羊提高嗓门说。“我还年轻呀,不想现在就死去。喂,我们干脆逃走吧!”

山羊同意了。于是两个朋友带着装满干草的袋子,跳过篱笆,向草原跑去。它们跑呀,跑呀,跑了很久,最后决定停下来休息休息,吃点东西。四周是一片沙丘,长着一些带刺的植物。两个朋友只好用袋子里的干草充饥。它们动身继续往前走,突然发现了一个狼脑袋,插在一根带刺的灌木枝上。“天呀,朋友,这里长出个什么东西来?我们刚躲开了屠刀,现在又掉进狼窝里了。”

山羊感到惊恐万分。

绵羊仔细看了一眼,镇静地回答说:“不要害怕,我的朋友!那儿不过只是个脑袋,又没有身子。”

“身子哪儿去了?”

山羊问道。“没准是猎人打死狼,把头割下来挂在灌木枝上。”

“不管怎样,我的朋友,”

山羊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应当把狼头放进袋子里,随身带着。这颗脑袋,我们也许用得着的。去吧,朋友,把狼的头拿下来!”

绵羊答道:“不,朋友,我害怕啊!说不定会突然跑出个狼身子来,一下子长到那个脑袋上去!最好你自己去吧!“那么我们一起去吧。”

山羊说道。

绵羊和山羊屏住呼吸仔细地倾听。最后壮起胆摘下了狼头,装进口袋里。然后两个朋友又继续赶路。

无根菜,介绍?

苣(读巨)亦即苦菜,老家人叫它甜苣。在老家那块儿,讲“苦菜”二字会被看作是假斯文。唐姐不一定知道甜苣就是苦菜,尽管唐姐也看过《苦菜花》那部电影。电影中只有苦菜花朵的特写,金黄色的,很敦实,很平庸的那种。颜色不如蒲公英鲜亮,花形也比不上蒲公英灵秀。唐姐脑海里没有苦菜的概念,不会将电影里的苦菜与她司空见惯了的甜苣往一块儿想。

  老家那块儿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层薄,缺水,没有适宜种菜的好地。那些年连粮食都不够吃,村里人没有吃菜的想法。所能吃到的菜都是野生的,有蒲公英、灰菜、地皮菜、野韭菜,主要是甜苣。“挑菜”是挖甜苣的特指,就像上海人自称“阿拉”一样,绝对不会产生歧义的。村里长大的人,比我大的自不用说,比我小十岁之内的肯定都有过挑菜的经历,如论是男是女。我生性较懒,经常以看书写作业为由推脱母亲指配的活计。记忆中只有挑菜是自愿的,是自个儿乐意的。星期天早晨听到大门外唐姐“去挑菜不”的喊声,就有点儿激动,饭碗往前一推跳下地,找上铲子,拎起篮子,一溜小烟寻声而去。

  唐姐大我一岁,和那时村里的大多数女孩子一样没有念书的权利。她生就风风火火的个性,挑菜自然也是一个快手。是她手把手教会我挑菜的,那时我还没有上学,跟着她去地里玩。她半蹲半跪在地里挑菜,我满地里找寻,发现那一片刚长上来的红芽芽甜苣多就用土坷垃垒个记号。唐姐挑得再快怎么也赶不上我发现“新大陆”的速度,我会跑到田埂上或者近处的山冈上看云朵,目光追寻云朵下面翕动的翅膀。云的轻盈,翼的灵动,云翼衔联处那滴溜溜的和鸣,赐予我童年漫无边际的遐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胡麻油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胡麻油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用羊讲个故事,胡麻油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