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城布局特点?

北魏在洛阳建都﹐利用东汉以来的洛阳城,作为其内城,它的外围还筑有郭城,郭城内布置有320个方块形的“里坊”。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门﹔上西门改称阊阖门﹐雍门改称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墉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发展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其基坛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规模甚大。 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雍门已废绝﹐雍门大街亦不存在。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

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由于宫城的南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宫城南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阳永宁寺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阳永宁寺历史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东阳永宁寺历史故事,东阳永宁寺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