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夜谈》翻译?
《秉烛夜谈》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此文出自三国曹丕所著的《与吴质书》。
拓展资料
历史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有一天对一个名叫师旷的著名乐师说:“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说:“那(君王)为什么不赶快把火把点起来?”晋平公生气地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就认真地对他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把的光亮。’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平公听了说:“你讲得很好。”
【参考资料】
来自头条百科:https://www.baike.com/wiki/%E7%A7%89%E7%83%9B%E5%A4%9C%E8%B0%88?search_id=31s6q9boyxa00&prd=search_sug&view_id=1fw63k9r5oyo00
阿拉丁神灯里的灯神叫什么名字,最初是被谁放进灯里的?
瓦利迪
在阿拉丁的故事中,灯神的名字叫做瓦利迪
一千零一夜中的神灯的拥有者阿拉丁是中国人,虽然阿拉丁实际上是中东的故事角色,但是故事角色并不是+++人,也并非波斯人,而是中国人。故事里的中国基于作者的想象,有着浓厚的+++色彩。由于当时唐朝处于极盛,空前辽阔的疆域让+++帝国相信自己的活动范围以东,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在内全部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所辖的中亚地区。其中甚至还有一名向阿拉丁购买器皿的犹太商人(他还敲诈了阿拉丁),然而没有提到过佛++或者儒士。每个人在这个国度里都拥有+++名字,其统治者更像波斯王而不是中国皇帝。由于作者缺乏对中国的具体认识,因此他索性将东方世界简单粗暴的“+++化”。这种故事背景在童话当中是很常见的,突显了故事不至于过于写实而失去意境,或者只是一种匠心独运的编排技巧。
阿拉丁神灯里的灯神名字是尼克皮克。
最初是被神迹++++放入灯里的。
在+++神话中,“灯神”通常被描述为掌管灯的神灵,尼克皮克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非常善良的灯神,并且在+++故事《一千零一夜》中,都是由尼克皮克来满足许愿者的愿望。
至于最初谁将尼克皮克放进灯里,该故事中描述是由神迹++++进行的。
阿拉丁神灯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也是影响广泛的故事之一,人们通过这个故事也可以获取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传上夜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传上夜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