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灭亡原因?

公元789年,长寿天亲可汗去世,其子忠贞可汗多逻斯即位。很快吐蕃就发重兵攻打北庭都护府,回鹘大将颉(xié)干迦斯从漠北出兵援助,但与吐蕃交战却遭遇大败。而此时忠贞可汗又被毒杀,颉士迦斯率部回师,扶植忠贞的幼子阿啜即位成为奉诚可汗,失去了外援的北庭随即陷落,而安西都护府也在不久后被吐蕃占领。几年之后,奉诚可汗也死了,而且没有留下后嗣,之后其大将骨咄禄被拥立为新可汗,即怀信可汗。但怀信可汗已经不是出身于回鹘长期的王族药罗葛部,等于在此时,回鹘汗国发生了一次改朝换代。

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回鹘曾经非常强大。至于它灭亡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点,第一后代统治者非常残暴无能,第二与附近部落经常打仗,最后内哄,840年最后的回鹘可汗与权臣发生矛盾,权臣向附近部落借兵攻打回鹘,最后杀死可汗回鹘灭亡。

吐蕃王朝的历史?

吐蕃王朝从狭窄的雅隆河谷走出,建立起纵贯雪域高原的强大帝国,吐蕃王朝,被唐朝视为不可忽视的对手,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本质上离不开三个原因:天时,地利,人和。

吐蕃长期以农牧分界地区作为唐蕃分界线,发挥自身长处,保持优势战略地位,是唐朝久用军力,而不能有所作为,处于两难境地,所谓“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倾巢穴。”吐蕃王朝把守牧区,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方面的损失。

隋唐时期,青藏高原的气候是最好的,即使是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都没有出现过那么好的气候。暖湿的气候非常利于农业和牧业的发展,给人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唐朝时期,吐蕃国的人口高达千万,动员百万人作战都不是难事。

吐蕃国疆域所在都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居高临下,有作战的地理优势!而唐军要和吐蕃作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原反应这个难题!因为气候不适,唐军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所以,唐军一般都是防守状态,即使进攻,也基本选择从青海往青藏方向打。

唐朝的政权有问题的时候吐蕃国就会派兵攻打唐朝。而且唐朝的疆域辽阔,西部地区人少,运输军粮不方便,对吐蕃动兵,耗费国力大,吐蕃当时的军事能力比较强,又有地势优势。吐蕃内部对唐朝的坚决对立态度,所以唐朝才无法全面发动对吐蕃的战争。而且到唐玄宗的时候,军事力量已经不再像唐太宗时期那么强了,而且当时的老百姓经过连年的战争早已疲惫不堪了。

而正是这个时候,屋漏偏逢连阴雨,唐朝将领仆固怀恩叛变,在他的欺骗和唆使之下吐蕃,回鹘,党项等部落看到了中原王朝的衰弱,于是起联军十万进攻唐朝。在这些进攻唐朝的军队中,吐蕃军队是视力最大的,然而也是最终败得最惨的。因为唐朝派出了名将郭子仪前去平定边患,郭子仪在回鹘人中威望很高,于是回鹘临阵倒戈开始和唐军一起追杀吐蕃军队,吐蕃军队大败,而这次联军入侵大唐的行动也最终以闹剧的形式收场了。

莫高窟的历史变化相关故事?

莫高窟源于一场幻境。据传前秦的乐樽和尚经过此地,突然望见东面的三危山上金光万丈,“状有千佛”,于是便开凿了第一个窟。接着是宕泉河、榆林河、党河、古疏勒河畔的莫高窟、榆林窟、东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敦煌石窟群便由此诞生。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中原正值大动乱和分裂时期。佛教东传路上中华文明桥头堡的敦煌,因偏居一隅而迎来了繁荣,从南亚、西域流传来的菩萨形象留在了石窟中。

7世纪大唐帝国强盛,国力远达葱岭以西。敦煌迎来了一批批戍边者、商人、使团、诗人、手工艺者…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险途需要佛陀的护佑,更多的石窟被开凿,“龛龛而每燃银灯,光明彻于空界;窟窟而每焚宝馥,香气遍于天衢”。

安史之乱后大唐西域被“凿空”,敦煌落入吐蕃手中。好在吐蕃和之后的归义军、沙州回鹘、西夏、元等政权或是崇信佛教,或是比较包容。之后,莫高窟虽仍有新的开窟造像,但衰颓之势已不可避免。

明朝收缩至嘉峪关,瓜、沙二州被彻底废弃。不过两个世纪的黄沙掩埋也许是一种幸运,没有人力破坏等干扰,干燥的环境中,佛国世界在此沉寂,只待新生。只可惜重回中国版图之时,佛教信仰的++已然落幕,国运的衰落更让莫高窟承受了不应有的破坏和损失。

劫难和涅槃

被左宗棠击溃后西逃的白彦虎++武装、俄国十月革命后流亡至此的白俄军、驻扎此处的“青马”军阀部队,都对莫高窟造成了粗暴的破坏。

光绪年间,藏经洞和洞内5万余卷敦煌遗书的意外发现,上万件敦煌遗书被贩卖给法、日、俄、美等国的探险者,其中既有尽数挑走遗书精品、并让敦煌学蜚声海外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也有来晚了没有遗书可抢、从而用胶水撕走不少壁画的美国人华尔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吐蕃回鹘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吐蕃回鹘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吐蕃王朝的历史,吐蕃回鹘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