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出自哪里?
1. 《论语》六则,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 《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 《宋定伯捉鬼》选自《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
4. 《狼》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紫桑人,着名诗人。
6. 《弈喻》选自《潜研堂文集》,作者钱大昕,字晓征,又字辛楣,号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
7.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
8. 《活板》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
9.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 《说虎》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浙江人,有《诚意伯文集》。
11. 《为学》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鹤唐诗文集》。
12.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学家。
13.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溪,字梦得,唐代洛阳人,着名诗人,著有《刘宾客集》。
古代靴子类型?
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靸或履,也有称为屦、屩、屐、鞮的。
履、屦为同一物,只是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
汉代以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
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
屩,系草鞋。东汉刘熙所撰《释名 释衣服》:“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
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释名 释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
靴,是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随胡服的传入逐渐普及,在汉代后期大量出现,到唐代普及。
《晋书.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
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
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汉书.扬雄传下》:“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
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
陶宗仪《辍耕录》卷十八:“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
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中国人已开始穿草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郑人买履是宋代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郑人买履是宋代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