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讲解?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美丽洲路1号,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考古学专题博物馆。

良渚博物院是由良渚文化博物馆升格而成的。1990年5月,良渚文化博物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1991年9月,余杭县文化局筹建良渚文化博物馆。2008年9月,更名为良渚博物院。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对外开放。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截至2019年,良渚博物院有藏品数量3266件/套,有珍贵文物114件/套。

良渚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文明博物馆,坐落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上。馆内展示了良渚文明的文物和重要考古发现,如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同时,馆内还有互动体验区、多媒体展示区等,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良渚文明的历史和文化。良渚博物馆是一处很值得参观的地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文明的发展历程,还能欣赏到精美的文物。

古代良渚文化的介绍?

良渚文化是一个考古学文化,依照严文明先生的观点,考古学文化专指存在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的总和,基本组成部分是遗迹和遗物两大类,主要包括房屋、墓葬、灰坑等。一个考古学文化,往往说明当时在这里生活的先民们,是一个文化上的“共同体”。

良渚文化遗址,于1936年由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在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后来命名为良渚遗址。1956年中国考古界的泰斗之一夏鼐先生根据良渚遗址给这个考古学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八十年代在良渚遗址附近发现了反山王陵、瑶山和汇观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等遗址,良渚文化的重要性初步得到了认知。九十年代良渚遗址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上了申遗名录。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包括总面积分别为30万平方米、300万平方米和800万平方米的宫城、王城和外郭城。近两年来还发现了一个超大规模的水坝。

良诸古文化的历史?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发现和命名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余杭考古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余杭考古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良渚博物院讲解_古代良渚文化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