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道德经原文及解释?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师:
道,可设法表述,但被表述出来的道就已非原本的“道”(可道之道,非恒常之道);
名,可设法命名,但被命名后的名字已非它原来的“名”(可名之名,非恒常之名)。
无极,是指宇宙还处于一种未分上下前后左右、没有边界、无形无相的状态,它是万物的起始;
太极,是指原始面貌开始显露时的有形有相的状态,它生育出了天地(阴阳)万物,所以被尊为万物之母。
因而,我们总是从“无”(无极)的角度,以观照“道”的微妙;
总是从“有”(太极)的角度,以体察“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
无极与太极虽名称相异,但实则两位一体、辩证统一,太极是无极的另一种形态,它们在大道的变化中互换着身份,皆称之为“玄”。
玄妙之中又暗藏无上玄妙,此乃一切微妙智慧的本源(母体)。
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
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玄师:
天下人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醜”的存在。
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有和无相对而生,
难和易相互形成,
长和短相互显现,
高和下相对而存,
音与声相互谐和,
汉初政治背景?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倶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太史公所言黄老政治,内容凿实可信,历来未有太大争议,但若细察之,其所记内容之全面性则并非没有问题。
从上述材料来看,太史公的记叙虽对彼时黄老政治的因由、情状、成效皆有所涉及,但以对成效的叙述最为详尽,情状次之,而因由仅一带而过。考诸《史记》全文,《曹相国世家》亦有“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的记载论及汉室推行黄老政治的因由,然其论也不出“民心所向、顺应民意”之意。先秦时期具有爱民、重民思想的学说不在少数,这样的答案无法解释为何汉初统治者唯独选中了黄老学。兹事体大,史公却仅以只言片语归结之,实在难以让人心安。
司马迁对黄老政治因由的认识方式——即简单地认为这一覆盖全社会的施政方针主要是统治者听顺民意的结果,深刻地影响了学界对此问题的态度。
这一情况在近年来有所改变,不少学者已认识到汉初统治者作为古代中国军事集团不可能完全从庶民、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国策,故而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认为黄老政治是汉初统治者面对秦末动乱后的经济凋敝局面,吸取秦亡教训后所做的不得已选择,或将其兴起完全归因于刘邦个的决策,或认为黄老学说能够流行主要得益于儒、法两家在彼时的无力。
这些新的认识虽然摆脱了传统观点中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或忽视了汉初统治阶级的主动性而过分突出了其受动性,或对于汉初社会权力结构认知不足,或缺乏必要的社会史、政治史视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王堆历史文化解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王堆历史文化解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