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特产有哪些?


舌尖上的美味—威宁火腿

  威宁火腿,是贵州省威宁县的名优特产之一。威宁县地处于贵州省毕节市乌蒙山区,境内平均海拔两千多米,是典型的高原气候,这里漫山遍野生长着茂盛的牧草,当地的畜牧业很发达,加上当地的彝族同胞们也有放牧的传统习俗,因此这里一直以来都养殖着一种特别适合用来制作火腿的原材料,那就是乌金猪。

1

  威宁县乌金猪的放养模式是山地放养,比较耐寒耐粗饲料,主要是吃食野外的牧草、玉米、土豆为主,因此抗病能力强,长期放养下,让这种猪腿肉非常的发达,结实饱满,非常适合用于制作火腿。

食品加工历史

  从明朝洪武年间起,这里的彝族百姓就喜欢用火熏腌制和风干等方式贮存这些乌金猪肉,在保障肉质不腐的同时,还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体验,这种贮存乌金猪肉的做法世代相传,便产生了今天家喻户晓的特色美食——威宁火腿。

3

制作方法

  威宁火腿延用传统方法制作,先用刀将乌金猪的鲜猪后腿肉修整成美观好看的“琵琶腿”或“盘腿”,剔去杂骨,油皮,挑断血筋,挤掉血水,不着水即用炒熟的盐配以少许茴香、花椒等佐料抹在鲜猪腿上,放在大木桶或缸内腌泡5—7天,取出后再用石头压干盐血水,使之成扁形,再挂在通风处风干即成。另一种做法是,不风干,把猪腿挂在火坑上用湿松枝、湿柏枝、酥麻杆的小火熏烤,因为烟肉食有酸类、醛类和酚类物质,一可杀菌,二能美味,还耐贮存。这种熏过的腿通常情况下可存放五六年,不流油、不变味,而且腊味醇厚浓郁。每年腊月过后,威宁县山区的每户人家屋檐下都会挂满自家腌制或风干的农家火腿。其中,数黑石镇、金钟镇、幺站镇等地产的火腿品质为最佳。

威宁苗族起源?

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苗族先民们就生息在洞庭湖畔,散居或聚居于川、鄂、湘、黔连接地带以及此地带以东的湖南、湖北境内。后来,一部分人溯沅水而上,往西迁徙,逐渐发展到川、黔、滇各地。部分人约在宋、元时期迁至威宁。据其史诗及“苗族已搬到乌撒(威宁的古称)三十几代”之传说推断,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他们居住盐仓,后迁到兴隆厂,并向卡保河谷发展,逐渐往四方分迁。四川省南部,云南省东部,贵州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区,属川、滇、黔方言区,约三十万人口。他们虽属一个方言区,但因居住的区域、风俗习惯、社会经济状况等关系,形成了一个民族内部不同的分支特点。滇东北、川南、黔西北一带操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俗称大花苗。大花苗这一支系名称,按杨汉先先生民国时期介述,出现不逾百五十年。其称呼来源有三种传说。

其一、该苗族支系旧时曾居众苗族首位,故名“大花苗”;其二、因彼等衣饰之花纹粗大而得名;其三、汉民见彼等衣饰古雅多花纹,乃呼之为“大花苗”。

威宁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的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语语汇丰富,悠扬动听,语调较长,同汉语比较往往是词序颠倒。如汉语“猪脑壳”,苗语则颠倒词序为“脑壳猪”;在称谓上也是颠倒的,如“母父”、“妹兄”、“妻夫”、“婆公”,等等。一般都是女的在前男的在后,仍残存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苗语中,汉语和彝语的借词数量也比较多。

威宁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它始创于公元一九0五年,被称为“滇东北方言区的老苗文”。这种“老苗文”,依据苗语发音时喉音和鼻音的特点,具体研究苗族衣裙的花纹,用拉丁文、汉字和花衣裙中笔画简单的符号作声母,用拉丁字母作韵母。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相拼为一个音节。如男孩为“ ”(译音:咱嘟);苗族为“ ”(译音:阿卯);姑娘为“ ”(译音:告彩);“老苗文”的四声是:“ ”(都),“ ”(睹),“ ”(度),“ ”(独),标音符“ ”由高到底。它计有声母五十二个、韵母二十五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威宁习俗寓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威宁习俗寓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威宁特产有哪些_威宁苗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