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现有耕地面积?

4401.51万亩。

陕西耕地面积4401.51万亩(《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

陕西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先民就在这里凿石为器,从事农牧渔猎活动;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从这里出使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构筑起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现有耕地面积为4401.51万亩。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历时3年实地查清了陕西全省的国土利用情况。数据显示,全省耕地4401.51万亩、园地1821.01万亩、林地18714.02万亩、草地3315.4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76.74万亩,夯实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基础。

根据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陕西省共有耕地293.43万公顷(4401.51万亩)。其中,旱地最多,达到196.42万公顷(2946.43万亩),占66.94%;水田12.62万公顷(189.27万亩),占4.30%;水浇地84.39万公顷(1265.81万亩),占28.76%。

关中民俗记忆中的农耕用具?

箩筐

用竹篾编制的圆形篾制品。主要用于从地里收粮食回家或用来盛装所需晾晒的粮食。箩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使用,尤以西南地区为盛,是农村生活的必备工具。如今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只是用的人越来越少了。

2

独轮车

独轮手推车是一种简单的运载货物载人的传统农用工具,在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独轮车的雏形,史书上称为鹿车,三国以后,独轮车在民间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活中,史料《天工开物》有详细描述,至于独轮车的发明者,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结论,有人偏证独轮车是从诸葛亮的木马牛流演化而来,也多为一家之言的臆断。

3

纺车

纺车是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原料,通过人工机械传动,利用旋转抽丝延长的工艺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

4

捣臼

古代捣谷碾米等粮食加工的必要器具。也是以前在农村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具,你的爷爷奶奶可能就用它舂米做过年的年糕。

5

簸箕

有两种物品被称作簸箕,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来搬运稻谷等杂粮。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

它的优点是窝深、掌平,簸箕不撒粮食和簸物。在农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一张簸箕用得爱惜点可以用人老几辈子,最少也可用十几年。

6

蓑衣、斗笠

最早的时候,农村没有雨伞之类的东西,下雨了时这个蓑衣斗笠就是必须品了,这个历史沿革也比较久,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陕西长安送花馍的风俗及由来?

 送花馍是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主要用于节日、庆典、结婚等场合。花馍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面点,主要以面粉为原料,通过发酵、揉搓、蒸煮等工艺制作而成。制作花馍时,会在面团上塑造成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等,并涂抹上色彩鲜艳的颜料,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

送花馍的由来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在过去,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人们希望通过送花馍来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兴旺。此外,送花馍还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家庭的祝愿。

在陕西长安地区,送花馍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送花馍的用途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今,送花馍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民间艺术,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人们会送上面制成的各种花馍,以表达心意和祝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西的农耕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西的农耕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陕西省现有耕地面积_关中民俗记忆中的农耕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