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遗风典故出处?

《淇奧·遺風》是《淇奧》中的一篇文章,文中搜罗了古代历史上很多名臣贤士的故事、典故以及他们的训诫和言行。

《淇奧》是清代黃宗羲所撰的一本历史文献,共40卷。其中《淇奧·遺風》记述了各个时期中名臣贤士的故事与言行,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人物志,是黄宗羲历史思想的重要表述。其中的“淇水遗风”也就是指的是在淇水流域中弘扬不朽的德行和精神风范。

这篇文章收录和总结了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典故。其中包括有关伍子胥、曹操、范仲淹、李白等历史名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弘扬的“遗风”。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意义,更传承了中华文明精神,被历代传颂不衰。

“淇水遗风”是形容大观园中的茂盛的竹子,简直犹如淇园、睢园的竹子那样。

出处: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 “贾政笑曰: ‘那四字?’ 一个道是 ‘淇水遗风。’贾政曰: ‘俗。’ ”

译文: 贾政笑问: “哪四个字?” 一个清客说是 淇水遗风。贾政说:“俗。”

淇水释义:水名,源出中国河南省淇山,流入卫河。

遗风释义:余风,余音。指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特点或某个时代留传下来的风气。

高山流水典故?

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姓俞,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有一次伯牙回楚国探亲,中途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面对清风明月,伯牙不由得思绪万千,于是独自在船舱中弹奏起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时,忽听得岸上有人叫好。伯牙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担,手拿板斧。伯牙暗自吃惊,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便请他进船舱细谈。那樵夫也不推辞,只是脱掉身上蓑衣斗笠,露出里面的一身青衫,走上船来。

伯牙命人另取一张琴来,放在樵夫面前,开始和他探讨琴理。伯牙本意是要考考樵夫,想不到他竟然对答如流,不论是琴理还是乐理都十分精通。伯牙唯恐他只是装腔作势,就故意弹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一曲弹罢,樵夫赞叹说:“弹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凝神思索一阵,又换了一曲,这次是表现奔腾澎湃的流水。樵夫听后说:“真妙!我好像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河水!”只这两句,伯牙认定这个樵夫是自己千载难逢的知音。他激动地站起身来,说:“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还没问先生大名?”

樵夫也站起来,告诉伯牙他叫锺子期。当晚,二人喝酒抚琴,畅谈乐理,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亮了,船上的水手收拾停当准备开船,锺子期也起身告辞。二人挥别洒泪,心中不舍,于是约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

红楼梦第九回贾政人物形象概括?

贾政是荣国公之孙,贾代善次子,虽然他非嫡长子,未能承袭乃祖禄位,却是宁、荣二府实际的支撑门面者。

其实贾政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一形象典型地集中了封建社会中“严父”的诸种特征。作为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他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礼规人,他对宝玉充满了爱心,但却不得不把亲子之情藏在威严而寒冷的外表之内。第17回大观园题对额充分显示了宝玉的才情,这一回里多处描写到贾政的“微笑”,做父亲的欣喜自得之心随处可见。然而他的这种父爱却偏偏要用相反的形式来表达,总以一声断喝作为对儿子的赏赐。这不惟清客,连宝玉也觉察到老爷子的高兴,所以竟一反平日的畏惧,一面题额,一面还放肆地加以评论。当他以“有凤来仪”压倒了众清客的“淇水遗风”、“睢水雅迹”时,贾政不得不为儿子卓异的才情所惊讶,而点头称是。虽然他还要骂儿子“管窥蠡测”,但那接连两声“畜生”的叹息,实在是发自内心的昵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淇水历史人物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淇水历史人物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淇水遗风典故出处 淇水历史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