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台的历史故事?


当年修建镇北台,目的是为了镇守边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代中叶,榆林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边塞卫城,叫做榆林卫,明王朝的军事治所延绥镇设在200多里外的绥德州。由于蒙古族不断侵犯边关,榆林和绥德相距遥远,等警报传到绥德,增援部队日夜兼程赶到榆林后,善于骑射、行动迅捷的蒙古兵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明成化年间,四川青神县人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他看出了这个军事布防上的弊端,便上书朝廷,把延绥镇治所于1473年迁到了榆林卫,同时扩建城池,增兵设防。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设立市场与蒙古人贸易。但自从贸易往来后,蒙古人变本加厉更是伺机南下抢夺财物,掳掠牲畜人口。考虑到边城的安全,1474年,余巡抚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后来,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又修筑了蒙汉互市场所易马城,蒙汉官员经过洽谈、建起了举行纳贡仪式的场所——款贡城。1607年4月至次年7月,当时的延绥巡抚涂宗睿又在长城南北最险要的红山上、款贡城西南角修筑起镇北台,居高临下,用于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到现在,镇北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区以北的红山顶上,距离榆林市区约7公里,距离景点红石峡约2公里,很多游客将这两个景点放在同一天游玩。镇北台原本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也是当年蒙、汉两族办理交涉的地方,这里是古长城现存的最大的烽火台,号称“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

修建于公元1607年的镇北台,是边关“蒙汉一家,和平互市”的见证。紧依台北下方有一个方形的小砖城,叫“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以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榆家湾的故事全文?

榆家湾位于河北涿鹿大斜阳村东南方向约200米处,此地虽叫榆家湾却没有一棵榆树,而是一片杏树园。这个杏树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的时候,是属于我们第四生产队的。紧挨着杏树园东约50米处便是我家的自留地。  

  记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母亲经常领着我去榆家湾自留地干活。尤其在秋季种植的玉米正出穗结棒的时候,常遭名叫獾子的小动物糟踏。这种动物个头比家宠小狗大不了多少,习惯夜间出没。听母亲讲,驱赶獾子的最好办法是用艾耗(一种草)编成绳晒干后,夜间挂在庄稼地里燃着,獾子闻着这股烟味就自行躲开了。因此每到秋天庄稼快熟的时侯,母亲都要傍晚去地里点艾耗,每次我都跟随其后。静黑的夜晚,荒郊野外,只听着猫头鹰在不远处“呱哊、呱哊”的乱叫,吓得我头发好像快要竖起来了,大概母亲也有点害怕,但又不敢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只见她慌慌张张地将数个艾耗挂上点着后,打着手电,拽着我三步并两步地往回走。  

  一次白天,母亲带我去自留地返回时路过杏树园,只见黄灿灿的大杏结满了全树,一个树枝被结得杏压弯了腰,我走到跟前馋得直流口水,随手就想摘几个吃,没曾料到看园的老头早就在不远处瞅着我呢!还没等我摘下来,“嗨!不许摘!”老头一吼,吓得我立马把手缩了回来,心“咚咚”直跳,于是母亲拽着我赶快离开了。  

  在大集体的年代,农村最怕过“五黄六月”,那时正是青黄不接,去年的粮食吃完了,新粮还没有打下来,这样就全凭自家的自留地救急。种在自留地的山药、玉米还没等全熟就开始去地里挖得挖、撇得撇,一天三顿煮山药、玉米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榆林历史事迹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榆林历史事迹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镇北台的历史故事 榆林历史事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