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鲅鱼用先炸吗?
鲅鱼学名蓝点马鲛鱼,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均有分布,在烟台、大连等沿海城市鲅鱼更是受欢迎,有些地方甚至每到鲅鱼季节还有以此作为礼品送给老丈人的习俗。鲅鱼的吃法也非常的多,我最喜欢的水饺之一就是鲅鱼馅的,而红烧鲅鱼更是最为家常的美食,这次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详细做法吧!
【红烧鲅鱼用先炸吗?】
红烧算是一种很常见的烹饪技法,哪怕在家庭厨房里也尤为如此,在家常红烧的菜肴中有一个基本相通的操作,那就是“肉要煸透,鱼要煎香”。肉煸炒透了、出油了,再红烧才能肥而不腻;而鱼煎出香味、煎到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壳”似得,烧好的鱼肉才会不散,卖相完整色泽红润。所以红烧鲅鱼未必一定要用油炸过,油炸容易过火使得肉质变干变柴,而且外层炸的太过坚实了也不好入味,一般来讲煎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个家常的红烧鲅鱼做法,十分的简单易学,顺带也会详细解答一些细节问题,让大家都能轻松做出美味的红烧鲅鱼。
【红烧鲅鱼】——简单易懂、入味醇香、卖相完整、色泽红润。
》【主料】:鲅鱼(如果有条件买到新鲜的那最好不过了)
》【辅料】:葱、姜、蒜、香菜、面粉、开水。
》【调料】:生抽、老抽、料酒、糖、盐。
---【开始烹饪】---
如果买回来的是整条的鲅鱼,那就先切成2到3厘米左右厚片。稍微解冻一下就可以切了,不用完全解冻,切好之后再去内脏、浸泡去血水,处理干净的鲅鱼用料酒稍微腌渍一会。(关于解冻和去内脏稍后会解释的)
大约15到20分钟左右就可以把鲅鱼拿出来了,最好可以用厨房用纸吸一下多余水分,然后给鲅鱼片拍上一层薄薄的面粉,锅中下油烧到大约6成热,下鲅鱼煎制两面金黄后先盛出备用。(面粉的作用稍后解释)
民俗追节是什么意思?
青龙节农历二月二日,俗谓之龙抬头,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北方地区的二月二,与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逐渐演变成祈求丰收和驱除虫害为主要内容的节日,苑城一带盛行打囤和炒蝎豆。
打囤,即象征性地建粮仓,又称打灰囤。用草木灰(当地俗称小灰)在庭院里洒上若干粮仓形状的图案。二月二日清晨,太阳未出前,由汉家人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轻敲打簸箕边沿,使灰慢慢落下,边打边走,围成一个圆圈,即为粮囤。圆圈封口处要朝院门里,意谓财不外流。然后抓一把粮食(麦、谷、豆等)放在囤中央地上,上面盖一块砖头或陶瓦片。一般要打三个囤,各为麦子囤、谷子囤、豆子囤。灰囤外沿,还要用灰撒上挮子形状的图案,象征囤高粮满,预兆丰年,当地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农谚。
二月二吃炒蝎豆,据说可防止被蝎子蛰。蝎豆由黄豆炒制。预先将黄豆在糖水可盐水中浸泡,捞出晾干,拌上细沙土炒出来,或甜或咸,香脆可口。同时,用糖水拌和粘米面,切成菱形面棋子,与蝎豆一起炒。家中有属龙的,不得在二月二日这天炒蝎豆,要在前几日炒出。五十年代末期,当地黄豆种植渐少,增加爆玉米花、大米花等。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条囤的习俗已经不再延续,但是二月二青龙节吃炒蝎豆的习俗仍在延续着。
清明节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是传统祭祖扫墓的隆重节日。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大冥节”。
长山一带习俗,寒食要添土上坟。寒食前一天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在祖先坟墓周围,或宜量南北取土,或宜量东西取土,将新土填在旧坟上,意即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第二天下午上坟祭祖。祭祖供品一律为烙菜,烙菜有菠菜、萝卜盒子(水萝卜、胡萝卜)、藕盒、咸鱼等。先祖去世,头三年要在寒食这天上午上坟,过了三年以后改为下坟上坟。新坟不过三年不添土。六十年代以后,实行火化,坟墓多数平掉了,添土习俗渐渐消亡了。现在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上坟的供品也简单化了,现在有的仍用烙菜,也有的用水饺,还用的趄接用饼干点心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油习俗说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油习俗说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