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战屡败的成语故事?
这句话来源于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时输多赢少,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
在上疏时检讨时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有个幕 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皇上看后觉得他尽管老是打败仗,但仍然坚持消灭发匪,反而觉得忠心,反而还表扬了他。
典故原文: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
释义:曾经听那些先辈说过,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
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扩展资料
相关解释:
“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不屈。
“屡战屡败”: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失败,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重来不肯认输。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故事?
靖港惨败,曾国藩一投湘江
1851年一月,洪秀全在金田起义。1852年,太平军攻入湖南,先取岳州,再下湘潭。此前曾国藩由于湖南官场的挤压,正在衡州(衡阳)练兵,于是带领水陆约两万人马在朱张渡码头登岸。两天后,兵发岳州城,却中了石祥帧的空城计,败退回长沙。初战即败,让曾国藩急于想打一场胜仗。
清史稿曾国藩传中记载“汉阳失,武昌++,贼复乘势扰湖南。国藩锐欲讨贼,率水陆军东下”。正是由于求胜心切,没有正确判断靖港太平军的实力,轻敌冒进,又中了太平军的埋伏,两军交手,湘勇一战即溃,曾国藩仓皇奔命。
曾国藩回想自衡州出师以来,两战皆败,辛辛苦苦训练一年的湘勇,竟然如此不堪,此时灰心到了极致,心痛到了极致,于是两眼一闭,居然跳了湘江,后被部将章寿鳞救起。此战失败后,曾国藩把自己关在长沙城外,七天不与人说话。此时他的心里,竟是怎样的一种悲凉。
石达开三败曾国藩,心灰意冷二投锦江
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协克复武昌之威,带领湘军东下江西,连战连捷,在田家镇大胜太平军,兵临九江城下。但在这里他碰到了石达开,也开启了自己一生当中最屈辱和失败的岁月。
到达九江后,曾国藩先后命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鳞及杨载福四路发起进攻,却被太平军林启荣杀得丢盔弃甲,此时的曾国藩依然没有预见危险的来临。攻城失败后,曾国藩接受彭玉麟的建议,绕过九江城攻取湖口与梅家洲。而石达开在见识到九江城防守的实力后,半夜也离开九江来到湖口,立马意识到这里是一个绝佳的战斗地点。遂命罗大纲带一万人马进驻梅家洲,石达开虽然只有二十几岁,却久经战阵,一切安排妥当。恰好胡林翼、罗泽南立功心切,刚好进入太平军的圈套,大败而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屡战屡败的历史典故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屡战屡败的历史典故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