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历史典故?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平原君赵胜妻子?
原君(?—前251)即赵胜,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因贤能而闻名,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公元前259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田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1]。父亲:赵武灵王 母亲:不详 哥哥:赵惠文王 妻子: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姐 妾:因为嘲笑门客走路滑稽而被杀 儿子:史书无记载毛遂自荐的主角是谁?
1、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毛遂。毛遂在平原君选备人物去楚时,自赞自荐,并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时,毛遂威言并加,才华毕露,谈判得以成功。
2、平原君因此认识了毛遂的一言有重于九鼎的能耐。后遂用毛遂自荐谓自我推荐,自告奋勇。用锥处囊、锥在囊、等称誉才华或有才华之人,写其才华未得显露或得以施展。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当然是毛遂。还有一个重要主人公是平原君赵胜。
毛遂自荐这个典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关系。秦国向赵国进攻。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带人去楚国救援。赵胜的随从不够毛遂就自己推荐自己。随赵胜来到楚国并且立下汗马功劳。于是有了历史上的毛遂自荐的典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胜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胜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