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法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侧重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第二层次侧重于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第三层次侧重于政治、军事、外交、人物活动等。从这三个层次上来开展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已成为当代西方许多历史学家所采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这一史学研究方法的宗旨,是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分层研究,来撰写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在内的“总体历史”。

每个国家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时候人们计数的方法各国都不一样。

  人类产生数的观念最初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大约有上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时间。当时穴居的原始人在采集食物和捕获猎物的集体行动中,免不了要与数字打交道,特别是在分配和交换剩余物品的活动中,必须要用数字进行简单的运算。

  古埃及在三千多年前的计数法如下:

  例如258写作。这种计数法是十进制的,但没有位值制;就以上符号而言,最大只能表示99999,而且写起来非常麻烦,我们现在只用5个符号就能表示的数字99999,他们却要用45个符号。

  古巴比伦人在两千多年前采用的是六十进位值制,表示数字的符号只有两个。即用和分别表示1和10;由于他们使用了位值制,因此符号在个位表示1,在十位表示60,在百位表示60×60,等等。例如数字93,他们写作。但是由于没有零的符号,而且1——9的符号互相不独立,因此容易引起混乱。巴比伦人的文字称为“楔形”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纸”和“笔”,书写方式是在粘性很强的泥板上用刻刀刻写,然后把写好的泥板晒干或烧干,这样坚固的泥板书就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符号是用刻刀一笔刻出的,而只需刻两笔即可。

古希腊人的计数系统是十进制,但没有位值制概念。他们用27个古希腊字母α、β、γ等在其上画一横杠来表示数字,前9个字母分别表示1——9,中间9个字母表示10——90,后9个字母表示100——900,按这种方式最大只能表示999。为了表示更大的数目,他们又引进新的计数符号。这种计数系统十分复杂,但由于没有引进位值制,所以它无法保证任意大的数目都有相应的符号。

1910-1920年大量建造碉楼的原因?

中国碉楼建筑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主要揭示碉楼建筑的起源、分类及建造,并以开平碉楼为主要对象研究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进行比较进而挖掘碉楼建筑的内涵价值。

我国碉楼建筑的雏形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出现,其主要功能是防御。古代经常出现动乱,上至统治阶层需要建防御性的工事以御敌,下至连年遭受斗争带来的苦难的百姓也期望能有避身之处,所以防御性的碉楼、碉堡等建筑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类型。

1碉楼的起源

碉楼作为防御性建筑出现在不同国家地区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碉楼以单体塔楼式较多。例如“罗马风”建筑中的教堂西立面的砖石结构钟塔,发挥着召唤信徒、报时等功能,在封建战争频繁时又用于瞭望。起初钟塔独立于教堂旁,后单体塔型建筑渐渐脱离教堂进入城镇,依旧起着晾望作用的同时增加了军事防御和火警监护的功能。保存较好的实例是意大利的锡耶纳,该城在12世纪建有70多座石结构高层塔楼,高耸于城镇各个角落,迄今保存的十余座上部造型丰富,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我国碉楼主要作为乡村或住宅的防卫建筑而存在,民间称其为“炮台”,或“炮楼”等。秦汉以前就有一种多层建筑存在,叫“角楼”或“望楼”。“角楼”反映了这种建筑在住宅中的位置,建于住宅院墙的转角部位;“望楼”表达的是它的功能,望楼在上古时期是人们望候神人的“台’,建在院落内,对位置的要求并不严格。

碉楼的建造受到古代角楼或望楼的启示而发展,汉代就已发展得很完备。虽然汉代碉楼实物今已不可见,但在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中仍有保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战乱纷争,民间大量兴建带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坞”,碉楼是整个防御设施的重要部分。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画像砖反映了坞堡碉楼的风貌。碉楼与坞堡的高墙厚壁相连,高出堡内其他建筑成为视觉的关注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历史分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历史分层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研究法的三个层次_每个国家古代的计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