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爬城墙什么意思?

是一句歇后语:“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

据《宋史·大宋开国卷》记载:晚唐末期,起义军在与契丹作战攻打太原城时,柴荣(公元921~959年)即中国后周皇帝周世宗,亲征南唐,当时自己的军队战斗力不强。他要重新招募装建一支强悍的军队。

周世宗令全国各地驻军,把最骁勇的士兵选送进京,同时向天下诏募勇士。这项任务,就交给了刚刚因功提升为后周禁军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的赵匡胤。

史书记载,赵匡胤在这次围攻太原的战斗中立下汉马功劳。当时后周军队轮番向太原城冲击,可都没什么效果。而赵匡胤却带人直接冲到了城门下。他没用常规的大木头或者大石头去撞城门,而是直接放了一把大火,把太原的城门给点着了。

那时候再好的城门也是用木头做的,不管里边人怎么骂,赵匡胤纵火成功,他带人就冲了过去。可太原城里的弓箭手太厉害了,透过还没有完全烧毁的城门,万箭齐发,劈头盖脸地就射了出来,赵匡胤左臂上还是中了一箭。

四面城门皆有强兵把守,破门无望,赵匡胤英勇善战,于是就带兵搭梯从城墙爬上去,取得战斗胜利(周世宗3次亲征南唐,至显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胜进取幽州,却英年38岁早逝)。

太原攻城一战大捷,引来这句歇后语:“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典故由此而来。

哈尔滨被日本和俄国占领时的故事?

①天鹅论:主张哈尔滨的原始语音是“galouwen”,即“哈尔温”,本意是“天鹅”之意,认定其为现今哈尔滨地名由来的“通说”。

[1]② 满语“打鱼泡”或“晒渔网”说:这一说法1898年出自一个俄国采矿工程师之口,1922年《哈尔滨指南》和1929年《滨江尘嚣录》都沿用了此说。

③蒙语“平地”说:这是1913年魏声和先生在《吉林地志》中提出的,从发音角度跟蒙语相碰得出的结论。

④俄国“大坟墓”之俄语“大坟墓”说:见于1928年俄文版《商工指南》一书,说明俄国人一开始就有永久占有此地之意。

⑤“人名”说:这种说法纯粹是一种猜测,《东省铁路沿革史》中认为这个词可能是从前某个强大的统治者的名字,无从考证。

⑥满语“锁骨”说:完全的音译,因满语“哈拉吧”是锁骨之意,由此推论。

⑦满语“哈勒费延”及“扁”说:这个译音很有些相似,“哈勒费延”在满语中是“扁”的意思,引申为“狭长”,象形之意。

⑧ 通古斯语“渡口”说与“船渡场”说:俄国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哈尔滨一词源于通古斯语,含义为船只停泊之地。

⑨女真语“阿勒锦”说:“阿勒锦”译为汉语有名誉、荣誉、声誉等含义。

此说依据在《金史·本纪·卷二》中。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区)建都。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北城墙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北城墙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哈尔滨被日本和俄国占领时的故事,江北城墙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