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祭祖传统风俗?

满族清明扫墓插“佛托”习俗

满族受汉族风俗影响,也于清明节上坟祭祖。不过,祭祀方法与汉族风俗不同。汉族的风俗是焚烧纸钱后在坟顶上压纸,而满族则是插“佛托”。

插“佛托”即插柳枝。在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的传说中,柳是人类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清明节在坟上插柳为祭,表示后人不忘先祖。

白族——

清明节也是白族祭祀祖先的日子,节俗与汉族相同。每年农历三月初的清明日,白族人家家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前往本家祖坟上祭奠。供品有香肠、熏猪肝、排骨、肉、鲜鱼、雄鸡等,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和酒。一般人家都要邀请一些亲朋好友一同前往。

到了坟地,先要将折来的杨柳枝插在坟前,然后在各祖坟前献上供品,新丧者坟前的供品要稍丰厚一些。晚辈的儿媳、姑娘们在新坟前大哭一场,以诉对亡者的怀念之情。祭祀完毕,所有上坟人围坐在坟场附近食用各种食品,直到傍晚才回家。

纳西族——

清明时节,纳西人也和汉族人一样,举行祭祀仪式。每年清明节丽江、中甸一带的纳西族祭祖仪式在天井里举行,而且只祭祀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祭祀时,在地上插三根白栗树,并在树前安放三个石头,代表所要祭祀的祖先,然后烧香点烛,摆上酒、肉、饭、茶等供品。祭祀还分为生祭和熟祭。祭祀活动由东巴(神职人员)主持,东巴口念返魂经,全家男女老幼向代表祖先的三块石头磕头祭拜,每念到祖先名字时便敬酒献饭。

此外,我国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流行清明节,如朝鲜族、撒拉族、傈僳族、拉祜族、阿昌族、锡伯族、毛南族等。佤族在清明时举行取新火节,这与汉族的寒食取新火意义相近。

回乡祭祖有什么讲究?

回乡祭祖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一、清理杂草。进入祖坟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周围的杂草杂枝,如长有小树则得去附近农民家中借来锄头、镰刀等工具,将杂草杂枝的根清理干净。清理完之后,可不必一定得烧掉,可放入周边草丛中,待时间一久,会自然腐烂风化。

二、摆放祭品。为了乡风文明的建设,祭品不要求丰富。有传统的三样水果、三杯清酒、三根蜡烛、三柱香就够了,至于其它物品,一定不要去跟风而作,鞭炮能不用则不用,既便得用也尽量小用,表达一下心意就够。如果有可能,可再献上几束鲜花。

三、追思敬远。在祭祖的时候不能大声吵闹喧哗,而应以沉重的心情追忆先人,重温先人在时对自己的教导,和对自己的一切关怀。

四、香燃离去。要离开之时,得认真检查一下看有没有留下什么安全隐患,如易引发火灾的烟头,蜡烛、香有没有燃尽,没燃尽就得等完全燃尽再离去。再就是祭盘、塑料袋之类的难以风化的用品,得随手带走,不能留在祖坟之内。

总之,在农村,清明祭祖要倡导文明的祭祀方式、自觉++低俗的祭祀用品,如大烧纸钱、手机、别野等不良之风。祭祀完之后可组织家人一起进行一次效游、踏青等活动。

第一、清明回乡祭祖,穿着打扮要庄重,不能穿着太过艳丽,尤其是不能穿红色。众所周知,祭祀先祖是庄重肃穆的事情,不管在哪里农村还是城市中,一般人们穿着都是以朴素为主,不能穿的太过艳丽,要注重场合,否则很容易惹得长辈们不开心。

第二、上供的祭品不能提前食用。在农村祭祀先祖时,都会提前准备好祭祀用的祭品,有时家里会有孩童,看到祭品时难免会想先尝一尝,对于祭品来说,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很多农村上供用的祭品要祭祖完毕后,可以食用,但是,在祭祖未开始时是不能染指的,不知道你们那有这种风俗吗? 第三、祭祖时不可追逐打闹。众所周知,清明祭祖是缅怀先辈,追思故人的庄严肃穆的事情,是有悲伤情绪在其中的,而我们当地的农村,子女去祭祀时难免会号啕大哭,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思!但是,对于还提来说,他们天性使然,不知生死的含义,因此为了避免在这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他们追逐打闹,很多情况下,是不带他们祭祖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祭祖习俗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祭祖习俗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回乡祭祖有什么讲究,祭祖习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