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报考要求?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代码082804T,主要研究古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设计、修缮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般修业四年,属工科建筑类专业,授工学学士学位。这个专业属于建筑学新兴的学科方向,目前国内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并不多,仅有七所院校。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如今国内严重欠缺的人才,一般从事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很广。
报考该专业的难易在于美术和绘画基础,专业学习中会涉及许多美术专业课程,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想象能力和空间立体感,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说到好不好考,表面看院校少、招生人数有限,但另一方面报考的人数也同样有限,就看考生是不是真心喜欢这个专业,有没有兴趣一直去从事这个专业。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历史生可以学古建筑学嘛?
建筑学是一级学科。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大部分学校会划分出二级学科,其中建筑历史或古建筑保护方向和题主的本科方向很接近。
如果题主担心跨专业歧视的问题。这点的确是存在的,但主要是针对关联度不高的专业。历史学转建筑历史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甚至是大大吃香的。例如同济的常青院士,本科是建筑学,硕士转修了历史学,博士又回到建筑学,这样的例子在建筑历史方向上也有很多。
如果题主对这方面的工作感兴趣,那大可放心填报。建筑学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越来越重视跨学科背景。只要做好准备,找好目标,你的历史学功底完全可以帮助你在新领域大放异彩。
为什么要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也在极速向现代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我们国家一些文化古城普遍遇到的问题。
纵观历史,每一个城市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他的痕迹,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有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并且还可以发展旅游业,让我们的文明继续给我们创造价值。如果说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的硬件,那么文化遗迹就是软件,是一种精神文明,文化积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保留昨天的文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我们的现代文明建设。
说起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保护,我想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们天津的作家–冯骥才,他一直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奔波着,向他致敬。
我们当代中国受全球化以及商品化的冲击,文化正在向粗鄙化发展。那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例如民间文化中的古村落,脉系中华民族的类似于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又比如城市的胡同和街道都在慢慢消失或者异化。
冯骥才先生说我们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原始文化,一个是民间文化。现在原始文化已经几乎找不到了,还仅存的是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化相对应的是城市中存在的精英文化,但精英文化本质上也是来源于民间文化的,所以保护民间文化是势在必行的。然而当你到那些古村落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村落虽然还是村落,但是它内在的一些东西已经不见了。
第二个是传统节日,其中以春节举例来说,现在的春节年味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禁炮的措施一实行,春节变成了自己家庭的春节,你听不到象征着举国同庆的烟花鞭炮声,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断绝我们沿袭久远的民族传统,这样真的值得吗?保护环境,限制排放,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但是,请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允许我们奢侈一把,让我们再看看漫天的烟火吧。冯骥才先生说了一句话,他说:“ 文化情节还在,但文化存在的形式已经消失,所以心里总觉得空虚。”我们多多少少还是有经历过以前过年是什么样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加怀念。
第三个是城市,大街和胡同。现在的城市几乎已经是千篇一律了,改革开放初,由于缺少规划和设计,工程师们照搬国外的建筑,宫廷式巴洛特式应有尽有,这是社会急剧改革而缺少规划带来的弊病,如果粗略的看,你会发现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样的,高耸的摩天大楼,繁华的商业街,五光十色的娱乐场所 ,透露了商品时代带来的奢华,但也透露出了文化的粗鄙化。再来十大街和胡同,冯骥才先生是这样描写这二者的:“胡同是这个城市生活的脉络,而大街是这个城市深远的根。”而现在的胡同和大家,就如城市一样,仿佛是完全克隆形成的,有各式各样的商铺和娱乐场所,缺少了它们内在的东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