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和曹操劝学有什么不同?

曹操和孙权劝学的相同点:都是劝人学习,都是强调开卷有益

两人劝学的不同点:

曹操是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孙权是现身说法。

曹操是作为臣下向帝王劝学,孙权是帝王向臣子劝学

效果也不同,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刻苦学习,终成一代名将,配享武庙;而曹操则无疾而终了

孙权劝学里为什么要说鲁肃?

《孙权劝学》是东晋时期的嵇康所书写的一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教导年轻的孙权皇帝如何行事。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典故,其中也包括了鲁肃。

作为三国时期孙权的重要谋士,鲁肃具有卓越的才能和威望。在《孙权劝学》中,作者称赞鲁肃的为人、言行之清雅和为政之道之高明,希望孙权能够借鉴他的优秀品质和才华。通过赞扬鲁肃的品德和事迹,作者旨在引导孙权要学习优秀人物的长处,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担任国家的领导人。

此外,在三国历史上,鲁肃是以“刚正不阿”的形象闻名于世。他在襁褓之时就表现出了刚毅和果敢,曾经劝阻孙权草率举兵,后来在击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之一。因此,在《孙权劝学》中引用鲁肃的例子,不仅是为了褒扬他的品行和才干,更是为了激励年轻的孙权皇帝,在领导国家的过程中也要保持鲁肃那种“刚正不阿”的精神和勇气。

孙权劝学,鲁肃与吕蒙论议的是什么,内容,急?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孙权劝学》中没有写明鲁肃和吕蒙议论的内容,不过两人的话题不外乎如何防御曹操、孙刘联盟的明天、荆州的划分问题等。

关于孙权劝学的背后小故事?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三国时期,孙权的重要谋臣周瑜病逝,鲁肃代替了周瑜的位置,吕蒙则是孙权身边的大将。在刘备取得宜州后,天下形成了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

孙权为了加强国力,就劝说吕蒙去多读经典、多学习。

孙权劝学的,谓字什么意思?

对......说,意思是孙权对吕蒙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讲解曹操劝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讲解曹操劝学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孙权劝学里为什么要说鲁肃,历史人物讲解曹操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