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春节习俗是什么?

扫膛

  扫膛,俗称扫尘,即大做卫生,这是一项不需政府号召,全民自觉行动“干干净净过大年”的卫生行动。旧时家家户户都有大灶(现在农村也能见到),灶烟筒一年积满“烟膛”, 人们就做了一支把柄很长的扫把,打扫灶烟筒,俗称通烟筒、扫烟塘等。在“扫膛”的同时要将家中灶神、祖宗神位的香炉清理,拔掉香脚,这时小孩往往拿“香脚”来玩,俗称“玩香脚”。“扫膛”之后就开始贴春联、换灶联,门前、厅中贴年画、窗花等。

  舂粿

  过年要舂粿,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年关将近,无论多穷的家庭,也要积攒一些钱,买来几十斤粳米(也有自家出产的稻谷),舂一臼白粿。粿的品种有冥斋、糕条、“草鞋时”和圆形的“粿钱”等。舂完的粿条,要凉几天,等到除夕夜,才泡到水缸里,以便日后慢慢享用。据说糕条和粿钱只有福鼎有,其他地方少见。

  祭灶

  祭灶,即祭拜灶王爷。一般在腊月廿四举行。传说这一天,灶王爷上天面奏这一家一年的善恶事,故在这一天,准备了“祭灶糖”(用一种黏性很强的糖制成),还有其他灶果、焚香点烛祭灶君,并向灶君“通词”,其目的是讨好灶君上天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守岁

  除夕,福鼎人称“廿九螟”,这天晚上,游子无论在外多远必须赶回来与家人同吃年夜饭。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体现出一种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氛围。守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的人家一直持续到深夜,甚至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与此同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福建福鼎的婚嫁习俗是什么?

福建福鼎的婚嫁习俗:

传统男女婚嫁通常由"议婚"、"嫁娶"、"闹洞房"、"下厨房"和"回门"几个环节组成,而"嫁娶不亲迎"是闽东婚嫁礼俗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经过家长物色,或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倘女方父母表示同意,"合婚"认为男妇生庚无"冲"、"克"后,男、女双方家长就聘金、聘礼妆奁、婚期等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由男家择吉日送礼到女家,婚事就算定下来,俗称"小定"。

迎娶之日,女家设午宴请亲友,俗称请"出门昼酒"。男家摆酒席遍请亲友,俗称请"新妇酒"。

花轿大抵天黑到达男家,再由男家全福长辈出来,揭去轿门上的"轿前符咒"。

经"子弟官"手提"风雨灯"来回上楼三次相请,新郎身着长袍头戴礼帽下楼与新娘一道拜堂,三拜九叩礼毕,新娘由全福长辈持喜烛。

"接亲酒"后,另备一桌精美丰盛的筵席,俗称"佳期酒",赴席者多为预先选好的父母双全的全福青年。

迎娶次日,天一亮新娘便在"伴娘妈"的引领下进厨房行"下厨礼",当天新娘还得参拜亲属长辈,行"见客礼"。

新娘"回门",新郎做女婿"。女家要摆"女婿酒"宴请女婿,于当日返回男家,至此整个婚姻礼仪才告结束。

福鼎肉燕是什么东西?

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闽菜系-福州菜。

肉燕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肉燕别称扁肉燕。但是肉燕皮是由猪肉加番薯粉手工打制而成。是福州一大特色小吃,肉燕有别于福建其他地区的扁肉(扁食),两者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燕皮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

福鼎本无肉燕,是乾隆年间福宁府太守李拔的厨师,将肉燕带到福鼎。智慧的福鼎人又依据本地特色,将肉燕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具有福鼎的山海特色,吃起来细而不腻,柔而脆嫩,味鲜适口,宛若燕窝,兼有荤素风味。

制作福鼎肉燕讲究“各师各法”,所谓“各师各法”,就是口味、质量有好坏之分,形状、手艺有优劣之别。技术可传授、可学,技巧就不同,得靠自己多年经验的积累,以及悟性,去化解诸多因素。比如有的师傅制作的肉燕,燕皮薄如白纸,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而有的师傅终其一生,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鼎习俗小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鼎习俗小吃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福建福鼎的婚嫁习俗是什么,福鼎习俗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