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区域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发挥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区域规划最基本的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经济基础、文化习俗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自然条件和资源丰度的差异性,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生产要素、需求水平和产品价格等的差异性,同时也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互补性,这是由劳动地域分工原理所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区域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2、兼顾全局原则。区域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因此,规划中要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一般与重点、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生活与生产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坚持全局原则,才有可能使各类规划与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始终如一地贯彻战略指导思想。

3、效益原则。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部门或区域的经济效益。通过规划,合理地布局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在相同投入下,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仅是经济效益是不够的,区域规划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区域能够长期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手工艺运动诞生的历史背景?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文艺复兴已超越了理性与神性悖立共存的古希腊和理性受制于神性的中世纪时代,被人们称之为理性超越神性、科学融于艺术的人文主义时代。然而,这一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地理大发现,商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总体性革命,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状况。工业文明事实上成了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与之相随的则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反思与省察。这一时代,人类文明的性质与存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到了19世纪,科学解构宗教已成为事实,因此从手工艺运动的先驱者科尔等人的著作中,可以充分体会到,神性的衰落、技术与艺术的分离已成为这一时代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殖民主义与侵略扩张也给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不断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手工艺运动中的思想家们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强有力地批评现代战争,并以“回归传统”的方式努力为现代人创设一条通往幸福的生活途径。

从总体上说,英国手工艺运动是指从19世纪30年代起至20世纪初,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并以批判工业技术给社会的宗教伦理、道德状况、生态环境和人类资源带来严重灾难的语境中,通过复兴中世纪手工艺术来重铸工业化背景中人的信仰、灵魂和道德品质,来寻求自然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的社会主义家园的人文主义为最终旨趣的文化艺术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英国19世纪手工艺运动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它以追求神性而不是理性、追求人工而不是科技、追求自然整体并以信仰为背景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是一场以复兴中世纪神性人格为宗旨的新文艺复兴运动。

清朝年间墓室的基本特征?

清朝墓室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大致清朝的皇帝陵就是这么布局的,当然等级不同墓室的布局也会不同。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孝陵,建筑规模总体上是以孝陵为蓝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创。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石像生缩减为5对;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景陵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景陵的建筑风格及丧葬形式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圣神功德碑亭是由嗣皇帝兴建的,用以彰扬先皇一生的功业,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镌刻满文、汉字,用以记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是后世研究康熙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环境创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环境创设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简述区域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历史文化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