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寓言故事?

郭橐驼种树寓言故事

    曾经有一个叫郭橐驼的朋友,他住在乡村,虽然家里穷,但他仍然活泼开朗,充满活力。有一天,他去乡间小道采集柴火,却发现一片荒芜的空地上冒出无数的杂草,当他拔起一根杂草时,他惊讶地发现地下深处有一棵树根,树根曲折粗细,似乎已经存在很久了。

    郭橐驼原本只是想拔掉杂草,却变成了保护这棵树的使者,他决定要把这棵树树起来,所以,他回到家里,翻出父亲留给他的一把锄头,又拿走些肥料和水,回到空地,重新把树拔起来,花了很多时间,终于把树安稳放置,并围上篱笆,给它施肥用水。

植树人真实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水土流失年成瞎,糜谷旱得拧麻花”是那时雷坪塔村的真实写照。

受到在林业局工作的父亲启发,张莲莲想到,栽上了树、治好了水土流失,就能种出好庄稼,家里就能过上好日子。

“树只有个长没有个短,树到啥时候都不亏人。”从此张莲莲就抱定了“种树”这个念头,一干就是40年。

没有树苗,她借钱买;没有水窖,她自己挑。弯弯山路,有些连牛羊都上不去,但张莲莲却要每天挑几十担水上山浇树。

张莲莲说,那时荒山上满是石头,锹铲不进、镢挖不到,逼得只能用手刨,结果十个指头烂得血肉模糊。

1999年延安实行退耕还林后,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张莲莲的干劲更足了。这些年来,为了这一片片的林地,张莲莲没有松过一口气,一家人用坏了100多把镢头、铁锹,穿坏了300多双鞋,栽下了20万株树,让1750亩荒山变了模样。

2000年,张莲莲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今年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如今见过张莲莲的人,都对她那双手印象深刻——手背黝黑、手掌发白、骨节粗大,但这是一双劳动光荣、营造绿色、造福子孙的手。

“幸福的家庭是奋斗出来的”,张莲莲把这句话写到自家的院墙上,她说:“只要传承延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就能战胜困难往前走,就一定会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七老汉植树的故事?

因恶性肿瘤,年逾七旬的王天昌切除了全胃。但从1999年就开始带着家人治沙造林的王天昌没有放弃治沙,再次踏进沙漠的他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深秋时节,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有些寒意。中午,刚刚结束林区巡护的王天昌回到红水村沙窝住处吃饭。细软的面条对王天昌来说吃起来有些困难,没吃几口就被噎了一下。“没有胃,消化不行,但是还是得吃上些,要不哪有力气治沙?”自去年年底做完手术后,王天昌体重下降了几十斤,但倔强的他依然守在沙窝里。

为了跟沙漠“决斗”,王天昌一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卖家当,买骆驼驮草、驮水、驮树苗……后来,一家人干脆搬到沙漠里,住进低矮简陋的地窝铺。

房屋修在沙窝上,方圆1.5公里再无人烟,苗子死了重栽,草方格坏了再补……二十多年来,王天昌一家基本没离开过这片沙窝,累计完成治沙造林8000余亩。

如今,昔日风沙肆虐之地已经林草丰茂。这些年,王天昌一家的治沙精神感动了外界,“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等单位及个人纷纷捐款捐物,资助他们治沙造林,政府部门也通过发放公益林补贴等方式给予支持,周边学校的学生们也每年来参与义务治沙,不少乡邻也主动投身治沙造林。

“我不会倒下!再奋斗几年,争取完成治沙造林一万亩!”正给梭梭苗浇水的王天昌充满信心。

植树人真实故事,中国植树的历史故事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在防火塔上瞭望林区

植树人真实故事,中国植树的历史故事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和妻子李兰英、儿子王银吉(从右至左)合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植树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植树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