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湘乡民俗贴春联和年画 旧时贴“出行大吉”、“对我生财”、“四方来利”之类的红纸条。50年代以后则多贴春联和年画。 春节禁忌 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扫去财运。忌讳“放快”,即不许说“死”、“病”、“祸”、“杀”、“哭”、“鬼”,偶而说了,听者要用吉利话相冲。
忌打破碗,如客人接热茶时将碗打了,便说“打发、打发”。
忌吃药++,忌借钱讨债,忌动土出粪,忌哭泣怄气。
烧虫蝼蚂蚁 与元宵节在每间房子的各个角落里点上蘸油的线香,或由小孩点着松油明子,并高呼:“烧起虫蝼蚂蚁上天去,老鼠子大河里洗澡去!”
有的家庭还有“打淬汤”祛邪的习俗,“打淬汤”亦称“净秽”,用卵石或铁团置火中烧红,放入醋内产生浓烟与香气,有杀菌消毒效果。有的地方出动人于这晚在山峦旷野点起篝火,倍增节目气氛。
1 赛龙舟
湘乡每到赛龙舟的时候常常出现街空巷净的局面。涟水两岸有塞龙舟的传统习俗,多以宗族社团为单位组织船队,船首扎龙头,也有扎公鸡、鲤鱼及兽头的。
民国年代的赛期间是:初一谷水,初二溪口,初三羊古、初四薛家渡和潭市,初五杏子铺和县城(有段时间县城因涨端午水之故,议定改在六月初六)。
2、上巳节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3、贴年画
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湖南湘乡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湘乡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属长沙郡湘南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郡。后于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长沙王的儿子刘昌为湘乡侯。自此始有湘乡之名。东汉时改长沙郡,原湘乡侯领地改为湘乡县。 西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皇帝刘欣将涟水流域赐给长沙王子刘昌,封他作湘乡侯,这是湘乡建置之始。 东汉建武初年,原湘乡侯领地置湘乡县,原荆州零陵郡,县治就在今市城。 三国吴时属衡阳郡,并为衡阳郡治所在。 湘乡 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42年)并连道入湘乡县,县域扩大,仍属衡阳郡。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衡阳郡,将湘乡、湘西、衡山三县合并为衡山县,属潭州总管府。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潭州总管府为长沙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衡山县复置湘乡县。 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湘乡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湘乡州降为湘乡县。清代,湘乡县属长沙府。 1914年改府州建制为道,湘乡县属湘江道。 1922年,废道制,湘乡县直属省辖。 1937年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1940年4月改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益阳)。 在习惯上,湘乡有“新湘乡”和“老湘乡”的区别。将现在的湘乡称作新湘乡,将1952年拆县前的湘乡,称作“老湘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乡县属益阳专区。 1952年,湘乡县划出现在的双峰县全境及涟源一部分,余下仍称湘乡。 1953年11月,湘乡改属邵阳专区。 1965年7月,改属湘潭专区。 1983年2月,湘潭撤地建市,湘乡改由湘潭市管辖。 1987年3月6日,湘乡县正式改为湘乡市。 1986年9月12日湘乡撤县建市(仍属县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湘乡有哪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湘乡有哪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