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宁风俗作文?

过春节,建宁人称过大年。春节本指农历正月初一,但在建宁指的却是从灶神开始到元宵这一时间范围。在此其间,建宁人过年的气氛一直很浓厚,准确地说,这种气氛将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慢慢淡化。古人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建宁人过春节也有其自已独特的风俗。

送灶神。建宁人是从送灶神开始入年界的。腊月二十三日,这天各家进行全面的卫生大扫除,男的打扫房舍,洗理杂物,女的洗涮各种器具用品,重新摆设,俗称“扬尘”,经过一番整理,家家户户面貌焕然一新。

晚上,家家户户备酒菜瓜果进行祭灶仪式,说是送灶王君上天过年,以求吉利。此后,准备年货,杀猪、宰羊、蒸年糕、炸油糍、作豆腐,一片繁忙。二十五日过小年,再迎灶王君回家过年。之后,家中有人外出外谋生的,无论路途远近,都开始急匆匆赶回家团聚。

除夕。俗称“三十夜”,家家宰牲祭神祭祖,张贴年画、春联,除旧布新。乡村盛行“贴岁纸”,就是在家中所有神位、门窗及用具上糊一卷腰缠红纸条的纸钱,长约二十公分,宽约五公分。

贴至元宵节火化。其间每日早餐要烧香,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建宁人认为万物皆有神,谁也不敢得罪,尤其是门神户帝,岁纸分量较重,有的还特别贴纸花,以祈求四季平安。

这可能是对“钟馗捉鬼”的门神信仰的传承。午后人人“洗过年汤”(洗澡)。晚餐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年饭”,长辈分发压岁钱。家长在灶君前昼夜点岁火,守岁,煮岁饭,各家按历书所示时放爆竹“开门迎财神”。

俗称“开大门”,这是件很神圣的事,只有男子才有此资格,也有通宵等开门的,届时家中男子穿戴一新,敬神供祖祀灶君,然后每开一道门,都要放爆竹,口念“开门大吉,万事如意”,整个乡村爆竹响成一片,顿生欢乐气氛。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

中秋节习俗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赏月

中秋节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宁新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宁新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关于建宁风俗作文_中秋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