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有关于知音的故事?

心意相投 乱世知己

王维在妻子去世后,只为知音裴迪写过诗。

两人均爱好山水,性情淡泊,翻开《全唐诗》,王维写给裴迪的诗很多,尤其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裴迪所存二十多首也都是与王维赠答同咏之作。

两人还是生死之交。安禄山攻进长安,王维被叛军抓获,被迫做了伪官,目睹叛军暴虐的王维悲愤交加,在裴迪来看望自己时写下了《菩提寺禁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没想到,这首诗后来救了王维一命。乱军平定后,伪官一律治罪,王维之弟拿出《菩提寺禁裴迪》呈给皇帝,唐肃宗一看,这不正是对大唐表忠心的吗?找裴迪对证,裴说,是的,那天我去看王维时他亲口吟诵的。王维因此被赦免。

关于知音的古代经典故事?

1、高山流水——俞伯牙回国探亲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2、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原是好友,因齐国内乱分道扬镳,各为其主,鲍叔牙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即齐桓公,他要抓管仲以解“射钩之恨”,鲍叔牙对他建议如想成就大业, 管仲不可缺少。后来,齐桓公采纳鲍叔牙的建议, 拜管仲为相,鲍叔牙举贤不避亲,齐桓公用贤不避敌,齐国的霸业由此奠基,管鲍之交称为千古美谈。

3、刎颈之交——西周时期的一对好朋友杜伯和左儒的故事。相传周宣王时期,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宫女怀孕四十余年产下一女婴。周宣王认为该女婴是“妖女”,就杜伯将孩子扔到清水河中。

三年后,周宣王在睡梦中又接到上天的警示,询问妖女之事,杜伯回答既然“妖女”已经被溺死了,再继续查找下去,会惊扰百姓,于朝廷不利。

周宣王听了大怒,说杜伯是不忠之臣并下令处死,等左儒回到家里听说此事后,拔剑抹了脖子,陪着杜伯一起死了。

4、陆抗和羊祜——陆抗和羊祜分别吴、晋两国的将领,羊祜在襄阳为官,陆抗镇守荆州,虽是敌人但却丝毫不妨碍二者是知音。

陆抗病了,羊祜赶忙送药来,陆抗手下东吴将领齐劝陆抗不要吃,陆抗依然食下;陆抗知羊祜爱饮酒,送自己亲酿佳酿给羊祜,羊祜部将陈元劝别饮恐有诈,羊祜却倾壶饮之。

知音的来源典故?

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的人)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关于知音的典故是什么?

知音的典故出自于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著名知音的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著名知音的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关于知音的古代经典故事,历史著名知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