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的诗?

有关于柳的送别诗词有很多。

隋代佚名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王维的《送沈子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唐代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代王之涣的《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宋代欧阳修的《长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1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4、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5、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例如: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3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三种送别习俗及含义?

1、折柳送别。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 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相传是取自于《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

 2、音乐相送。

这多为唐代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李白在《赠汪伦》中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荆轲刺秦王》中也写到了音乐送别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饮酒饯别。这也多出现在唐代的送别中,从唐诗中便可看出。送别诗中的名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等。酒是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另外,古人送别的时间多为清晨或者傍晚,在诗词中也寻得到依据。  

长亭柳典故?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折柳送别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折柳送别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折柳送别的诗_三种送别习俗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