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自信历史史实?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足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割裂传统,没有忘记本来,它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具有鲜明的内生特质和遗传惯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的崭新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独步世界上千年的东方古国,近代以来尽管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依旧可以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为全球治理提供启发,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人类意识,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执两用中的中庸智慧,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真理光芒。今天,这些优质基因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但如果仅仅将文化自信定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当前尤其要反对打着文化自信的旗帜,图谋文化复古主义的伎俩。
如何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文精神?
1、在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之中,以符合青少年身心认知规律的方式进行有机渗透,高中历史学科本质是育人,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在于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把握历史规律,获得历史启示,涵养精神世界,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轻知识讲授,重价值认同
让青少年对“炎黄文化初立、西周易学诞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有所了解,认识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孕育,在融合中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扩展资料:
为青少年深刻挖掘根植于历史发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一部《二十四史》,记述了朝代的兴衰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内含着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历史演进中所秉承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
“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主张,具有和而不同、与时迁移、经世致用等鲜明特点, 蕴藏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思想智慧。
“以义制利、义利相生”“和合协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者爱人”这些文化主张蕴含着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美学。
关于民族自信的名人故事?
1、功勋教练郎平女士率领中国女排时隔多年重获世界冠军。
2、郭川于2013年4月5日上午8时左右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母港青岛,成为第一个成就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伟业的中国人,同时将创造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3、中国高铁公司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在世界多国拿下高铁建设项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提高历史文化自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提高历史文化自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