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守夜的由来?
- 2、孝歌的来历?
- 3、家乡风俗的来历以及传说?
- 4、守岁的来历?
守夜的由来?
守夜,守灵过夜的简称。守灵,民间丧葬的一种习俗,是活着的人对去世的亲人的一种纪念。
守夜也叫熬年,指农历大年三十的守岁。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相传,在大年三十晚上,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守夜坐等天亮。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相传在远古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做“年”,其生性凶残,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后来到人间,鸡鸣破晓时分离开。人们就把“年”肆虐的这一夜,看作关口来熬,这也就是“年关”的来历。
守夜有两个意思,第1个意思是指亲人们守在逝者的灵柩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守灵。因为人们沿袭的信仰认为,人死后三天之内灵魂不散,依然还要回来与亲人告别,所以要守灵,这是活着的亲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纪念。
另外一种说法是除夕之夜的守岁,因为古代人传说这除夕之夜,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常来人间吃人,所以人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要围坐在火炉旁守夜,防止年这种动物来伤害人类。
孝歌的来历?
孝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种,在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流行。当长辈去世以后,在将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后代要为逝去的长者守夜,就是围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转,谓之转香。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
家乡风俗的来历以及传说?
守 岁 习 俗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守岁的来历?
1、传说守岁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说明红红火火,鱼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3、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除了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4、踩岁: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5、吃饺子、汤圆、年糕:北方人习惯吃饺子,白面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南方人习惯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吃年糕,象征着一年比一年高。
6、放烟花、燃爆竹:绚丽的烟花是人们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希望来年像烟花灿烂夺目;一串红彤彤的鞭炮,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7、派红包:一般是长辈派给小辈,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给,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枕头下。
8、娱乐:现在的人们喜欢看电视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有的人家喜欢打牌、打麻将。
9、守岁的意思是在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不睡觉,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除夕夜有各种习俗,最常见的是吃年夜饭、放烟花、燃爆竹、派红包、看春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守夜习俗来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守夜习俗来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