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糍粑正宗做法

糯米糍粑是石泉人生活中过节必备的食品,也是农村的一种普遍习俗,充溢着节日的喜悦和欢庆。哪家要发起抖糍粑的消息之后,全村人都是欢天喜地,尤其是小孩子们,奔走相告。在石泉县小镇里的一些作坊,你可以听到一阵阵打糍粑的“咚、咚”声在作坊小镇回响,吸引着大家驻足观看,购买品尝。说起做糍粑,这可是一门很讲究的传统手艺。虽然说是一门传统的手艺,但做法其实并不难,大家一看就会了。

陕南糍粑正宗做法_陕南民愤民俗

大家制作糯米糍粑的时候,需要在头一天将糯米洗干净用清水泡一晚,然后第二天的时候将糯米捞出沥干水分,再把生米放进蒸饭的木桶里,大柴火蒸40分钟左右。大火蒸熟后,趁热将蒸好的糯米倒入事先准备的木臼内,由几个强壮男劳力用木制冲锤把糯米饭反复捶捣成细腻的糯米糍粑。

陕南糍粑正宗做法_陕南民愤民俗

接下来大家将黄豆打成粉末,然后再把黄豆粉放入炒锅,微火加热,同时不停翻炒直至黄豆粉发黄变色有香味散出,然后盛出备用。花生仁也放入炒锅,用微火加热,翻炒至红衣开始脱落,花生仁颜色变黄,搓掉红衣后打粉。接着将花生粉和黄豆粉放入大碗中,混合均匀备用。最后糯米糍粑用竹筛装好,揉搓片刻,分成乒乓球大小的小份,搓成球形。搓好的糍粑小团放在混合粉中,沾满粉末后放入盘中。洒上一些芝麻,或者是南瓜籽粉。之后再把白砂糖均匀的撒在做好的糯米糍粑团上,就可以端上桌开吃了。这样做出的糯米糍粑,口感软糯香甜,大人小孩都抢着吃!

陕南糍粑正宗做法_陕南民愤民俗



陕南民愤民俗?

抓周:孩子满1周岁,亲友备礼来贺。置放各种用品、器物于孩子四周,看孩子先抓何物,以为可预测孩子未来的爱好和职业。

拜师学艺:解放前从师学艺,需向师傅师母送以重礼,并委中人签证,学徒从师学艺满3年方可“出师”。学徒期间,师傅只管饭,付零用钱,过年给一套衣服鞋袜,不再付酬。“出师”时,师傅必送一套职业工具。解放后,学徒不满3年亦可“出师”。

各行业还有传统的尊崇祖师,或造偶像,或画像,或写木主牌位供奉。如造纸业崇蔡伦,铁匠崇李老君,风水先生崇刘伯温,木匠崇鲁班,中医崇华佗,中药业崇神农氏、孙思邈,船家崇杨泗老爷。

认干亲:一种是婴儿降生后,第一个进门者必被认作干爹或干娘,此风俗在农村中十分认真。另一种是,父母为孩子“算过命”,“算命先生”认为有“相克相和”,认个干亲,权作化解。

过继:解放前兄弟姊妹间一方无男孩,请亲朋作证,指定侄儿去兄弟姊妹名下为子,以继承家产,繁衍后代。另一种是家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让他(她)在名义上“加入”孩子多、成活率高的外姓家庭,认他人作父母。异姓过继,有“三代归宗”(恢复原姓)风俗。

攀亲:异地而同姓氏的人相识后,叙出宗谱派行或有三角亲戚关系,常有拉上家门、亲戚关系的风俗,拜兄弟、拜姊妹关系。其形式是烧香、叩头、发誓,论年龄排序长幼。其目的是日后在社会上相互关照。这种风气解放后已不多见。

陕南粽子吃咸的还是甜的?

陕南人最爱吃腊肉,近几年有人突发奇想做了咸的肉粽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南吃饭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南吃饭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