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圆锁风俗的由来?

出现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和陕西等北方5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一种风俗。(由于小孩出生的时候脐带绕颈,然后风俗要解开)当地的小孩子在过十二周岁的时候要大办宴席。其中在内蒙古鄂呼包鄂地区已经将这种仪式现代化,有集体圆锁仪式在鄂尔多斯东胜区铁西的一些影像文化机构已经出现。

小孩长到12岁时,表示孩子已长成大人,要举行圆锁仪式,亦称开锁,“做十二”。开锁前,先要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摆设一定的祭供物品,像各种糕点、果品、菜肴,穷人家摆些馒头、米饭也可供祭。供桌上,点燃香炉里的香。全家老少聚集到祖宗牌位前,燃香磕头自不必说,长辈要在开锁的孩子前训示,然后,开锁人向祖宗祷告,被开锁人要在祖宗牌位前跪拜。

之后,开锁人(一般由被开锁人的舅舅担任)用钥匙打开事先挂在被开锁人脖子上的锁(锁上有十二层红布围裹的标记,一年一层),这样,开锁仪式即行宣告结束,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摆设一顿家宴,以示庆祝。

传说,“圆锁”的习俗已有千百年之久,女娲时代就已存在。而在乾隆年间,山西的《大同府志》里就记载了“圆锁”这种民间习俗,“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

民国年间的《归绥县志》记载:“邑俗,男子生赐乳名,就傅始命名,成丁乃字,十二岁圆锁。”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古代“圆锁”仪式的过程:在孩子周岁时,被放到寺庙里寄养,称为“寄僧”,并剃发,颈上每日佩戴用红线系五或七枚铜钱制成的锁。直到年满十二岁,其父母携带供品、箕帚、香楮布施。

山西圆辫习俗是怎么来的?

传说,“圆辫”的习俗已有千百年之久,女娲时代就已存在。而在乾隆年间,山西的《大同府志》里就记载了“圆辫”这种民间习俗,“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



民国年间的《归绥县志》记载:“邑俗,男子生赐乳名,就傅始命名,成丁乃字,十二岁圆辫。”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古代“圆辫”仪式的过程:在孩子周岁时,被放到寺庙里寄养,称为“寄僧”,并剃发,颈上每日佩戴用红线系五或七枚铜钱制成的锁。直到年满十二岁,其父母携带供品、箕帚、香楮布施。

人死后的五七为什么要烧伞?

"烧伞",据说亡人到"五七"(三十五天)时,在阴曹地府要过五殿阎君一关。五殿阎君是包公(包文正)转来的,他一生无女,很喜爱女儿和花朵,因此,如果亡人能用插上花朵的伞盖遮住身子,让包公误以为是少女,不加盘查,就可以顺利过关。所以,丧家照例由姑奶奶(已出门子的女儿)出钱给糊一把伞,并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焚化,叫"烧伞"。

五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已多行之,后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 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一说,人初生以七月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为道教魂魄聚散之说。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五七与尽七。《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又第四回:“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参阅明田艺蘅《春雨逸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寄僧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寄僧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山西圆锁风俗的由来_山西圆辫习俗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