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的历史?

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改荆邑为阳羡县。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阳羡县改称为阳羡侯国;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复称阳羡县。

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年—310年),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

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年),又增臵绥安县归义兴郡管辖。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

唐武德二年(619年),义兴县被分臵为阳羡、临津二县,并在此臵鹅州,县城改为州府;

武德七年(624年),鹅州又改称南兴州;

武德八年(625年),撤州复称义兴县。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

元代,宜兴县几度改设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改宜兴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两县。

民国元年(1912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

1949年4月,宜兴县属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行政公署政区。

1949年6月,宜兴县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宜兴县属苏州专区。

1956年2月,宜兴县属镇江专区。

1967年3月,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宜兴县属镇江地区。

1983年,宜兴县隶属无锡市。1988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无锡历史深度讲解?

无锡有3000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从陕西来到这里定居,建“勾吴”国,这就是无锡建城的开始。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后人周章为吴君,吴国随之建立。战国末年,无锡成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年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为一,复称无锡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

无锡以江南文明的发源地彪炳史册。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无锡充满了温情和水。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地形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632.70平方公里,下辖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市和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郊区、马山区、新区六个区。人口430万,市区约92万,目前发展为轻工、纺织、电子、化工、机械等工业的中等城市.

无锡的经济发展有深厚的基础,在唐武则天时,无锡就是重要的漕运之地,在明朝,织布、陶瓷、制砖等手工业非常发达。明弘治年间,无锡的手工织布业繁兴,成为“布商云集、布行如列”的布码头。闻名的布码头,和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银码头齐名,清后期无锡和九江、长沙、芜湖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无锡的稻米质地优良,尤其是太湖边的香米,粒粒如玉,既香又糯,被列为皇室贡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荣宗敬、荣德生先生率先在家乡开办了中国首批民族工业,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样地之一而载人史册。到三十年代,无锡已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家工厂的新兴工业城市。从此,无锡便以“小上海”称誉海内外。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无锡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绽开了“乡镇企业”这一工业新花,无锡又在中国的经济史上添上了“乡镇工业创始地区”的辉煌一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浙江宜兴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浙江宜兴的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宜兴的历史 浙江宜兴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