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方言的历史
陕南的方言非常有地域特色。陕南地处川、陕、鄂、豫交界之处。先民迁入来源甚广。加之历史上交通闭塞往来较少、行政权力鞭长莫及,居民活动范围地域狭窄,遂造成了今天的陕南方言。
杂,是陕南方言的首要特色。仅就我曾经工作过的安康地区而言,这里的地方话有接近四川口音的,有接近湖北口音的,甚至还有接近湖南口音的。有时一个村与周围邻村口音截然不同。比如我知道有一个村,全村讲的几乎是纯正的河南话,以至于同一乡其他村的村民都叫他们村为“河南村”。还有一个村则更令人称奇。周边的村民都称这个村的人“讲怪话”,或者直接了当地说他们讲“外国话”,谁也听不懂他们本村人相互的交谈。不过这个村的人与外边人交流时还是讲当地的陕南话。我在乡里时见到过一个该村的干部。闲聊时大家请他讲几句他们村的“外国话”。众人听了确实如听外语,我听他的发音倒蛮象福建一带的口音。是否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我没有认真地去探究。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地方言之“杂”。“父亲”这个称谓,在口语里最普遍的就是称为“爸爸”。然而在陕南,父亲可以叫作“大”、“爹(音dia)”、“爷(音ya)”甚至“叔”,就是不叫“爸”。我还遇见过一回,有个小伙子对别人称他父亲为“舅”,而当面对他父亲却叫“大”。这是很特殊的一个例子。当时我只是觉得新奇,没有深究。事后我想,会不会他父亲原本就是他的表舅什么的,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未有改口罢了。若是如此,只能作为一个特例了。
青海省说哪种语言?
青海方言,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官话体系。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简介青海地区的汉语,主要以西宁河湟方言系为主,西宁话流行于全省各地。其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大致与普通话相同,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
青海话拉展什么意思?
拉展就是跑的很快,速度,快速的意思。
例句:他一听不好,拉展了跑没影了。
再给你们看看青海的一些日常用语:
阿么了———怎么了?
心疼———模样好看。多指小孩和少女。
发麻——厉害,牛逼。(褒义)
逮——也指厉害。(褒义)
夫着——语气助词。发麻夫着:厉害!
你好着撒———你好吗?
你忙啥着———你在忙啥?
阿来———应答词,表示同意对方说的。
喧———交谈、聊天。
阿个人———谁?
脑—————我
家门----- 他们
脑门----- 我们
组撒着啊----- 干吗呢?
偏(pian三声)传------别扭、麻烦
毛有——没有
求多俩----- 生气了 (贬义)
你罚聊吗---- 你累了吗
搅沫末---罗嗦、胡搅蛮缠
你组撒者----- 你在做什么
囊头、囊怂——笨蛋,懵头。音nang。例句:连这个都不会做,你真是个囊头。
你这个怂!——骂人的话 (慎用)
瓦清———明白,知道。例句:脑再说一次,你挖清了没?
脑瓦不清——我不明白,不懂!
丫头———— 女孩
尕娃———— 男孩
浪————游玩、逛悠。去西宁浪一圈!
拉呼———打呼噜,不干练、拖拉
干散(san三声)———利索,麻利,痛快。例句———那个人干散。
乔————请客 例句:有空,脑乔你一顿!
啊起俩----- 到那里
阿扎两———在哪儿?
阿扎价———从哪儿?
啊扎———哪里。
扎哩———这里。
直扎俩----- 在这里
乃扎俩-----在附近
乃-扎-----很远处
鞭娃———小孩,臭小子。例句:这个鞭娃真坏。(贬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海方言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海方言的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