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舞火龙来历?
舞火龙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代表地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据说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舞动。现代以藤草、榕树叶等制成,一般龙头约50公斤。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福建三明泰宁的风俗由来和传说?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
大源桥灯原称“火龙”,俗称“赤膊灯”,始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相传为严氏先民从观看各地元宵灯市景象,根据生活、生产用火(如晚上集体用火把驱赶野兽)等现象感悟而自创的一种独特的原生态迎灯活动,相传迄今已900多年。“赤膊龙灯”有两条,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条,“龙头”、“龙尾”用上等硬木经能工巧匠精雕细刻、髹漆涂饰而成。
龙行雨虎生风的民间传说?
出自《易经》文言:
【原文】云从龙,风从虎。
【译文】亲密往来是跟随有雄才大略的人,人民的心向是跟随威武勇猛的人。
注释:“云”亲密往来。《康熙字典》又狎昵往复也。《诗经·小雅》昏姻孔云。《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狎昵:亲密。)
“从”跟,随。跟从,跟随。《诗·邶风·击鼓》:“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龙”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风”风俗,民情(人民的心向、愿望。)。《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
“虎”比喻威武勇猛。《诗经·鲁颂·泮水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关于龙行雨虎生风的民间传说,《飞龙全传》四:匡胤听言,心中怒发,怨气直冲,早把顶门迸开,透出一条赤须火龙,半云半雾的,在空中张牙舞爪。
自古虎啸风生,龙行雨降。
那匡胤原神出现之际,只听得一声霹雳,霎时间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但见风狂雨骤,电闪雷鸣
舞龙和舞狮子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一、舞狮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二、舞龙
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火龙习俗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火龙习俗由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