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冷门的红色故事?
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为中华民族之独立留下了一颗宝贵的火种,而在抗战期间以西南联大为首,数干师生前后辗转上万里的另一场长征,则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存续,为祖国强大之未来,保留下了坚韧的希望。
1938 年 2 月 20 日正式开拔远征。队伍里,有年事已高的教授学者,有尚且椎嫩的莘莘学子,大家顶着烽烟战火,行乡间小路,住田间土房,风餐露宿,一路艰辛,时局动乱,匪患林立。
冯友兰教授回忆,可我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充实的,尤其是当唱起校歌的时候,仿佛危难中的祖国在呼唤我们,要奋起,要战斗,刻苦学习,枕戈报国。长途跋涉 68 天,行程 3500 里,于 1938 年 4 月 28 日成功抵达昆明,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
就是这样艰苦卓绝的八年时光,西南联大 3882 名学生中出了 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 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 位院士,超过 100 位人文++。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作刀,在那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们怀着拳拳爱国之心,在偏远的西南边睡为中华民族,保住了一份知识与文化的火苗。
冷门的红色故事有很多。
首先,红色故事通常是指与中国革命历史相关的故事,难免会有一些冷门的故事未被广泛传播。
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首先,中国革命历史非常广阔而复杂,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和地点众多,因此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红色故事数量繁多,而有些冷门的故事可能仅在当地或特定的历史研究领域内被熟知。
其次,历史记载和宣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一些冷门的红色故事被较少关注。
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都可能影响社会对特定故事的关注度,使得某些故事难以为大众所知。
此外,人们的兴趣与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可能造成一些冷门故事被忽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些故事失去关注,而对其他热门或新颖的话题更感兴趣,导致冷门故事在大众中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冷门的红色故事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广阔而复杂的中国革命历史、记载和宣传的因素以及人们的兴趣关注点的变化。
有没有一些冷门有趣但又深刻的历史故事?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兵败以后,从北京城逃到湖北通城县九宫山被农民误杀,可以算是历史上冷门又深刻的故事了。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榆林米脂县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幼年家境贫寒,给地主家放牛放羊,曾做过银川驿卒。跟随高迎祥起兵,后高迎祥战死,李自成做了起义军的“闯王”,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很快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打下西安后,建立“大顺”政权。不久之后攻下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纵兵抢夺城内富豪权贵家财、院落,北京城内人心惶惶,乱成一团。此时,山海关明军将领吴三桂投降关外的满清政权,并引领满清军队杀奔北京城,李自成与之对战失败。在北京紫禁城仅仅坐了42 天的龙椅后,李自成狼狈逃出北京。
逃出北京城后,清兵一路追击,李自成一路败退。期间多位农民将领或战死,或变节,逃到湖北九宫山时,所率部众仅剩几万人。李自成带领十几个部下进山探路,被附近农民误杀。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李自成究竟是如何被农民误杀的,是因为他死的非常不光彩。在民间人士所著的书中有详细的阐述:李自成是被当地农民,误认为是土匪用锄头给打死的。
正史中没有记载李自成的死因,这也就有了很多的传说。最为著名的是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鹿鼎记》、《雪山飞狐》中,说李自成并没有死,而是带着陈圆圆出家当了和尚。当然这也不可信,毕竟是武侠小说嘛。很久以来,在历史上对李自成的死因和去向,一直是一个谜团,研究明史的专家们也争论不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冷门的历史故事生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冷门的历史故事生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