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文笔塔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弥渡经常发大水,洪水一来就一泻千里,不但冲毁农田还经常冲毁房屋,带来瘟疫,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朝廷派来一位县官。过去没有公路,从省府昆明到弥渡都是经祥云过大三村、长坡岭而来,该县官在经过长坡丫口,歇息时看到弥渡坝子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可却听说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百思而不得其解。登高再看时,发现县城东面横通的一道小山梁酷似一位仰面躺着的人,头部恰恰是现今文笔塔所在的小山,于是心里便有了......
该县官上任不久,就召集全城父老乡亲告之:“经本官堪查,弥城水患不绝的原因是因为城东边躺着的那个睡魔作怪,现只要在其头部定上一座宝塔,即可镇住水魔,永绝后患”。于是动员全城居民兴建文笔塔,同时在天生桥下修河筑堤,将水从莲花池引向毗雄江。
从此,弥城再也没有遭受水灾,人民安居乐业,弥城逐渐繁荣起来,享誉滇西。
跳火把的来源?
“跳火把”来自“火把节”。中国人对于传说总是非常好奇,因为每一个传说仿佛都被赋予了传奇的影子,显得非常神奇,这就和风水一样的令人着迷。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火把节传说。
纳西族: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
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
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白族: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彝族: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
云南十一个原始民族?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其中15个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
这15个土著少数民族,你知道几个?
1、独龙族
独龙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
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约70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
男女均散发,少女有纹面的习惯。
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主要生活在云南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河谷及怒江两岸。
2、基诺族
基诺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
民族语言为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通用汉语。
基诺族人口约2.3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诺山和景洪、勐海等地。
3、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
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昌族人口约4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和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
4、怒族
怒族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信奉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凡举风、雨、日、月、星、辰、山、林、树、石等都是崇拜的对象。
怒族自然崇拜有鬼灵和神灵两类。
怒族人口约3.7万,主要居住在云南怒江地区,早期由居住在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禄劝的特色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禄劝的特色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