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和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片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一条山脉,名字叫度朔山。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长了多少万年的大桃树。在这桃树东北处的枝叶中间,却有一个不平常的洞,传说中的这个洞,就是所有的鬼怪出入的大门。这些鬼怪全都归两个神人管辖。这两个神人是两兄弟,一个叫神茶,一个叫郁垒,郁垒弟兄要是逮住了鬼的话,就拿去喂虎。

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神荼、郁磊”两神神像,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关于春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1、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2、春联来源于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趣事典故?

吕蒙正写春联的典故:

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他对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蒙正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此联一经贴出,便引来一片哗然:大家始觉其“怪”,继称其“妙”!原来,这副春联最大的妙处在于弦外音: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横批“南北”,意即“没有东西”!吕蒙正的爱民之心跃然纸上。

据传,一年除夕,一个穷困潦倒的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除夕前门上贴了一个春联:

  “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看刀子”,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就是杀人。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敢,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 时至今日,都流传着过年贴了春联,就不能再上门讨债的说法。

有关春联的小故事?

1。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新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2。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一日,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3。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而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4。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如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

至今也没想出下联。王琪应声说: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成了千古名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联相关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联相关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春联的来历和故事_春联趣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