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的典故?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送人走的饭局叫什么?

送别友人一起吃的饭叫饯别宴,也可以说是送行宴、送别宴、散伙饭。一般场景为友人分手远行,荣调异地,荣升职务,外出工作求学等,要安排吃饭饯行,以表友情。

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令多少远行人溅泪。

中国有着浓厚的饯别文化:古代交通不便,亲朋好友一朝分离、天各一方,从此可能相会无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对离别也就产生了别样的情绪,逐渐衍生出关于“饯别”的文化。饯别与祖道风俗密不可分。

饯别是指祭祀完路神后,亲友们就近为旅行者设宴送行,又被称为“祖饯”,有的则是在野外搭帷帐饯别,因而又被称为“祖帐”。古人饯别通常要饮酒,这种饮饯风俗最初成于西周,《诗经·邶风·泉水》“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就反映了周代的饯别习俗。

六朝时期南方出现了一种“啼泣”的送别习俗,即六朝人饯别时一定要啼哭泣别,“数行泪下”,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寡情的表现,甚至还会受到责难。古人多选择在城外、河边、桥边、亭下作为饯别之所,并且还专门形成了一些具有送别意义的特殊词汇,如“南浦”“灞桥”“长亭”等等。

古人离别时有什么的习俗,表达惜别怀远之情?

1、“祖饯”——先秦时期属“行祀礼”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请酒送行,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

“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

“祖”,又称“祖行”,在先秦时属“七祀”(或“五礼”)之一,为“行祀礼”,时人出行必不可缺。

“祖行”颇为讲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驿馆内或路边设帐,摆上酒筵,称为“祖帐”,也称“祖饯”、“祖席”、“祖筵”等。盛行于唐朝文人中间。

留别金陵诸公

—李白(唐)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

李白的这首诗记述的则是他当年离开南京时南京友人在白下亭为他送别的情况。

2、“折杨柳”——汉代已形成的送别风俗

“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柳树。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

“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和畿辅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送行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送行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送行的典故 送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