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三种民俗?
一、主要有三个习俗。
1、吃粽子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2、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3、拴五色丝线,佩香囊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二、其它习俗还有:
1、饮雄黄酒
2、悬艾叶菖蒲
3、打马球
4、吃咸鸭蛋
5、吃打糕
6、踏青
端午节有三个主要的风俗,分别是赛龙舟、挂艾草与菖蒲、吃粽子。 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挂艾草与菖蒲是为了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还是蛮多的,不过赛龙舟估计是全国通用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莆田的端午节习俗吧,莆田端午节也称之为是五日节。
童谣唱道:
“初一糕,初二粽,
初三螺,初四艾,
初五扒龙船,初六嘴企企……”
端午节,我们莆田方言称之为“五日节”。节时,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洒扫庭除,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今天小编带着大家
一起遨游一下
这“五日节”吧 !
初一糕
“初一糕”即指农历五月初一,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吃上一口糕,这个“糕”,多为枫亭糕,也可以食米糕,寓意节节高。
初二粽
五月初二,包粽子。首先要准备好粽子叶,包粽子的粽子叶一般是苇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为粽叶。其次则是准备粽子里面的馅料,将馅料置于粽叶中,粽子则完成了。外形也比较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有菱形、多边形、柱形(马脚粽或马腿粽)。
“初三螺”
“初三螺”是指初三这一天家家吃螺,莆仙地处沿海,海产品丰富,吃螺可以医治短脖病,也可明目。
“初四艾”
“初四艾”是指初四早上,各家在门和窗框上插上艾草、菖蒲,寓意辟邪。
初五扒龙船
“初五扒龙船”是指在初五时莆田一些地方会举办龙舟赛。龙舟竞赛已然成为一项水上体育运动,只有水乡才有此项活动。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传说一是借划龙舟追赶拯救投江的屈原,二是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肉身。后来,竞渡之习不断盛行开来,如今,演变为一种民间水上健身竞技活动。
端午安康
端午有哪三个习俗?
三个习俗是:赛龙舟、挂艾草与菖蒲、吃粽子。
一、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自古流传,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也保佑平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王,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载: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
二、挂艾草与菖蒲
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习俗注入了夏季时令与祛病防疫风尚。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挥发的香味可以驱逐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子也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药物。
三、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食品。南北朝时期,粽子的品种增多,人们在米中掺杂兽肉、板栗、赤豆等。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习俗五大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习俗五大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