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书籍形式,它们的材料、形态和特点是什么?

1.锦帛

  写在锦帛上的书

  所谓帛书,就是将文字、图象写绘于丝织品上的一种书籍形式。在纸张未发明前,帛书是和竹简同时使用的一种书籍形式。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是竹简和帛书并提,说明帛在当时已是一种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

2.竹简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 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 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3. 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

4.石刻文字 初期书籍形式之一。在石头上刻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使用的记载方法

5.木牍,也称木书、版书或版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关于建国后最真实的历史书?

主要有: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修订本共5卷)》。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1)十卷本。一套资料翔实、忠於史实、摒除党派观点的中国当代史。

英国剑桥大学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2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包括《剑桥中国史》第十四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和第十五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齐鹏飞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陈述,靳得行,等出版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文献出版社。

《革命与反革命》是一本王奇生写的书籍名,内容简介: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革命确实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调,是主导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符码。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作为历史研究者,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我们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溶铸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

本书的思考即是就此而展开。

了解学习中国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如果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的话,我想初高中历史课本就够用了。或者《上下五千年》,——这虽然是儿童读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一部好书。

如果想稍微深入一点,那就读一读通史吧。不需要大部头的,想范文澜或白寿彝版的《中国通史》,无疑是部头有些太大了,一般人可能很难下决心通览一遍。在这个层次上,我推荐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可惜只写到东汉建立就太监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张传玺的《简明中国古代史》,或者哪个大学本科的中国古代史的课本。

当然,如果想继续深入,那就得读断代史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朝代,可以找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浅显的比如《明朝那些事》、《华丽血时代》等一类的通俗读物,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等等,都是不失趣味的历史读物,对于详细了解某一朝代的历史是很有帮助的。

题主如果还不满足于此,想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那就要读研究专著了。比如要了解春秋战国,那杨宽的《战国史》、童书业的《春秋史》这样的经典那是必须要读的。说到断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前些年出版的那套《中国断代史系列》是很不错的,都是名家名著,推荐阅读。

如果题主有兴趣,古代史籍自然也可以阅读,《二十四史》太过庞大,一般人恐怕没有办法通读(传说只有吕思勉曾经读过7遍半),但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是应该读一读的,尤其是《史记》。《资治通鉴》有兴趣就读吧,或者说是去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通读也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代表中国历史的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代表中国历史的书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书籍形式 它们的材料、形态和特点是什么_关于建国后最真实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