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没有什么功绩,为什么他的谥号是桓?
谥号是桓的原因:桓帝最大的功绩就是大体上平息了羌乱。 羌族在东汉的历史上,大规模的羌族起义就有五次之巨,羌族陪伴了东汉一生,就象匈奴和西汉一样。孝桓皇帝讳志,《谥法》曰:“克敌服远曰桓。”--《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从此句中可看出此谥号是因为他“克敌服远”,也就是平息羌族之乱这一原因。 《逸周书·谥法解》:“辟土远服曰桓;克净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諡法》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母匽明 ,东汉第十位皇帝。刘志一生崇尚佛、道,沉湎女色。信任宦官,察举非人,时人讥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谥桓,葬于宣陵。
汉桓帝刘志没有什么功绩,他的谥号是桓是因为在他在位期间平定了“羌族之乱”,而在古代“辟土服远曰桓”,所以曾经平定了羌族之乱的汉桓帝非常符合这个谥号,加上汉桓帝留下了很多的遗臣,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于是施压汉灵帝,给了刘志一个汉桓帝的美谥。
齐桓公谥号是桓,“桓”表示什么意思?
桓的寓意: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齐桓公在位时一共灭掉周边多少个小国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是春秋五霸之首,后人敬佩齐桓公的英勇神武,遂用“桓”字作为谥号。
鲁国的先祖周公在制定礼乐时,顺便制定了一套谥号,用以让后人褒贬已经去世的国君和大臣。其中他规定:“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就是说,能够开疆拓土,使远人宾服,或者亲政爱民的国君死后都可以谥号为“桓”
桓字做名字会不会太大了?
我认为把桓字做名字是太大了点,有的人命里八字是承受不起的,男孩用桓字好些,女孩不能用桓字取名。桓字原指威武的样子,后引申为高大、宽广、坦然的样子,用作人名是文韬武略、神勇威威、英雄豪杰的意思,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桓字寓意很好!
桓灵二帝历史?
恒,灵二帝指的是东汉的汉桓帝、汉灵帝。
刘志(132年—167年)即汉桓帝,字意,生于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母亲匽明,刘翼去世后,刘志袭爵为侯。东汉第十位皇帝。
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刘志被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即位。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
延熹二年(159年),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以功封中常侍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为列侯,自此朝政转入宦官之手,由于宦官肆虐,残害百姓,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满。
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由于国家财政匮乏,遂公开卖官鬻爵,政治愈加++,刘志本人爱好佛事,荒淫游乐无度,宫女多达五六千人。
永康元年(167年)刘志去世,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庙号威宗(后除),谥号孝桓皇帝。
汉灵帝
刘宏在位时间 168年1月21日-189年5月13日。
刘宏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谥号桓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谥号桓的历史人物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