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被称为草包将军,后来为何戏称大明战神?

李景隆

李景隆,虎门将子出身,承袭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借父亲威名,他一上任便极受赏识。建文帝在位时十分重用李景隆,高位官职予以加封,可惜李景隆没能负起他的优待与厚望。此时燕王起兵发动叛乱,欲谋权篡位。可惜朱元璋晚年杀尽贤臣大将,朝中已无可上阵杀敌之人。

朱棣来势汹汹,起兵不久便扫荡了北平外围。无奈之下,建文帝只好派幸存的年老大将耿炳文

朱棣对李景隆十分轻视,他命次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前去找宁王借兵。期间,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兵攻城,却被夜袭,幸亏辅督瞿能是个有见识的人,认准张掖门是最弱的一环,带兵攻打,但是李景隆却猜忌他要与自己争功,下令停止攻击,导致功败垂成。

在李景隆的愚蠢中,北平等到了朱棣的回归,而带着宁王精锐回来的朱棣,更是如虎添翼。但归根究柢,李景隆带兵五十万,朱棣带兵十万,本还有一争之力,无奈打战靠的不仅是士兵,还有将领。李隆基的愚蠢,使他纵使手握大兵,依然节节败退。如此悬殊的实力,打出这样的结果,李景隆也算是给了朱允?梢桓龃蟠蟮摹熬?病绷恕?/p>

李景隆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大败,损失数十万士兵,却只知自己逃命,不顾士兵死活,后来被夺职召回。由于逢战必败,李景隆也被讽刺笑称“大明战神”。

李景隆

李景隆历经大败,朝中大臣都要求出事他,但建文帝终究心存仁厚,放过了李景隆。

没想到,这一放,倒是为自己留下一个大患。

建文四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方孝孺再次请奏诛杀李景隆,建文帝还是一概不听,反而让李景隆等人去和朱棣议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

明朝歧阳王李文忠的三个子景隆、增枝、芳英三人各自的儿子们和孙子们又都是谁?

明史记载 李景隆有曾孙叫李璿,李璿有两子叫李濂和李沂,李濂有子叫李性,李性无子,李沂有子叫李庭竹,李庭竹有子叫李言恭,李言恭有子叫李宗城,李宗城有子叫李邦镇,李邦镇有子叫李弘济 李增枝有三子分别叫李宪、李睿、李旭 之后虽无记载,但后世李家发自称是李增枝的后代 李芳英则无记载

李景隆为什么打开南京城门?

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原因很简单,朝廷守不住南京城,朱棣必胜。

经过几年的对抗,朱棣已经彻底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当朱棣率军度过长江抵达南京城下的时候,已经证明了朝廷守不住南京城,失败也只是时间了。

李景隆在削藩过程中几次和朱棣对抗基本都已失败而告终,知道自己领军守不住南京城,所以开城投降也是正确的选择。

朱棣与李景隆关系好吗?

朱棣(明成祖)与李景隆(明仁宗)的关系可以说是复杂的。

在李景隆的父亲朱棣夺取明朝的皇位后,李景隆出生,并成为了朱棣的儿子,也是朱棣在位期间的皇太子。朱棣对于李景隆的教养、培养和重视,使得朱棣对李景隆有一定程度的亲近和好感。

然而,朱棣在位后的政治手段和权力之争中,逐渐对李景隆心生疑虑。朱棣在1412年废黜了李景隆的太子地位,并在李景隆被废后进行了一系列打压措施。事实上,朱棣有意让自己的亲生子朱高炽继位,而非李景隆。朱棣之后曾多次打压、囚禁、追杀李景隆及其支持者,直到明仁宗在1424年继位后才被释放。

总的来说,尽管在李景隆幼年时期朱棣对他比较亲近,但在后来的政治权谋中,朱棣对李景隆的关系变得复杂并不再亲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李景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李景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明朝歧阳王李文忠的三个子景隆、增枝、芳英三人各自的儿子们和孙子们又都是谁,历史人物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