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凿壁借光这一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
凿壁借光的励志典故在民间广为流传、耳熟能祥,说的是匡衡幼年时刻苦好学,但家道贫寒没有蜡烛,就在墙上凿洞借邻居家烛光读书,最终成了一代大文学家。
凿壁借光,看到这个成语,内心沉重、思绪万千,勾起了我求学之路不堪回首的陈年往事。少年时代的农村贫穷落后,吃粮是按工分配给的,由于人口多,工分少,所以分的粮食,到了春天青黄不接时基本就断炊了,根据家中情况,父亲不让我读书了,说上学有什么用,人家孩子都在挣工分,你也回来干活。而我对读书如饥似渴,不让读书如同拿刀挖心。父亲脾气暴躁、非打即骂不敢违抗,为了不使学业荒废,母亲默默支持,,付出了许多艰辛。我每天早早起床,做完家务才去上学,经常迟到。星期天、节假日参加队里劳动。那时候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所谓煤油灯,是在墨水瓶里用棉花捻根灯芯,点着后黑烟直冒,白天做家务父亲不让看书,晚上为节省煤油也不让多看,只能等父亲睡着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筒看书,有次被发现了把书扔进粪桶。我们这代人不仅被贫困拖累、被愚昧制约,也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在校学到的知识有限,基本上靠后天努力。但比起我们的上一代要幸运的多。
磨难是财富。父亲的粗暴,对我触动很大,痛定思痛意识到:做儿女的希望有个怎样的父母,暗下思忖我的悲剧不能重演。老话说父不疼子不孝,用心地体味,此话包含着先人的血泪。我们的独生儿子出生后,我们如同小时候,大孩子带小孩子玩,当成自已的好朋友,把父亲对我的严励转化为对儿子的深深柔情。孩子任性或犯错耐着性子疏导启发,于和风细雨中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并改正。遇有机会领他到处走走看看,以此联络感情,增添互信,儿子很努力,现在挑起了养家重担。试想一下,动物你若善待于它尚通人性,况乎是人。我的遭遇成了儿子成长中的财富,正应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如果说父亲的阻挠是黑夜,那么母亲的支持和我的努力就是光明,而我把这份光明拨得更亮,无私地照耀着儿子前进的道路。
历史上爱读书的人有哪些?
1、匡衡借光读书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4、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借光阅读的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借光阅读的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