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不慎的历史典故?

韩信与萧何

韩信由于交到了合适的朋友萧何,才得以让自己名垂青史,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朋友,让自己丧命。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天才,但是韩信一直被埋没,一直不受重用。

直到遇到了萧何。萧何一边劝说韩信,一边劝说刘邦,终于让刘邦封台拜将,韩信也拉开生平最辉煌的一幕,平定四方诸侯,大败项羽。

但是等到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吕后开始大清洗,韩信被好友萧何出卖,最后死于吕后之手。这就是著名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游说六国抗秦的是谁?

帮助六国合纵抗秦的是苏秦,帮助秦国连横亲秦的是张仪苏秦游说六国,张仪也游说六国;苏秦主张合纵,张仪倡导连横。他们都是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为追求成功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张仪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他对当时的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其次他游说各国,瓦解纵约,以不可抗拒的形势进行说服。他善于掌握时局,对当时情势,了如指掌,故而能为秦国逐步统一中国作出贡献。张仪投奔苏秦,却被拒之门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后又在苏秦暗中的资助下,得以被秦惠王任用。成就了苏秦激张仪入秦之历史事件。张仪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过程,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故事组织得井然有序,无懈可击。同时也表现了苏秦慧眼识英雄,造就了一位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中国自古以来,因内向性格嫉妒之故,文人相轻之说甚嚣尘上,然本文表现的却是苏秦与张仪惺惺相惜的美谈,纵使苏秦最先的动机出于私心,怕盟约未完成,而遭到秦国的攻击,但他真心赏识张仪暗中相助,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张仪也回应愿在苏秦当权时,不敢奢谈攻赵。两位虽都是权谋家,但恪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心—朋友之义,却是一致的。

为什么鲁迅听到“郭巨埋儿”等故事之后特别反感?

关于“郭巨埋儿”这个话题,前段时间也在网上争论过,好像是这篇文章入选语文课本的事件。

郭巨埋儿主要讲的是:郭巨家较为贫穷,后来有了儿子,待儿子到了三岁以后,由于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所以母亲就减少了每顿饭的吃食。郭巨为了让母亲吃饱饭,决定埋掉儿子,在挖坑的时候,挖出了一坛金子,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篇文章的本意是好的,弘扬孝道,孝道无可厚非,但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不禁让人生出了一身的冷汗,哪有这样孝顺的,违反了天道轮回之理。就是她的母亲也会活在不安之中,他的母亲能有一个安享的晚年吗?

家里贫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活着想别的办法,更何况自己还有两个弟弟,全家共同努力,终究是能够过下去的,即使过不下去,埋了儿子也无用。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方式,不从本质上进行思考,而是简单的采取以事对事的方式进行解决,不仅是自身自伤的悲哀,也是道德的悲哀。

鲁迅作为文坛巨匠,观察人生更是深刻独到,对这种行为做法当然巨为反感,更何况当时的社会更是处于愚忠与变革的时期,这种思想只会愚弄百姓,起不到对社会任何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齐桓公时期的易牙,齐桓公说还没有尝过人肉,易牙回家竟然将自己的儿子杀了,煮成了汤给桓公喝。在讲究天地君亲师的年代,君还要在父母之上,易牙的行为与郭巨埋儿的行为本质上是一样的。实属可悲。

也正如清官海瑞一样,50多岁的人了,还和母亲睡在一起,以至于妻子形同陌路,要不是李时珍的劝解,儿子都没有,尽管最后还是没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听进劝说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听进劝说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交友不慎的历史典故_游说六国抗秦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