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嵬的意境和情感?
记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基调,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颇深。玄宗之悲、马嵬之变、义山之叹都在荒诞,对比、反问中表现出极大的讥讽意味。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度,启发世人牢记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马嵬驿与马嵬相比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袁牧的 《马嵬驿》 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远不是身在高位的帝王妃子们的情感所能比的,表达出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对社会最底层的同情和对朝廷昏庸、残酷的侧面鞭笞。 李商隐的 《 马嵬 》 一诗记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基调,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颇深。玄宗之悲、马嵬之变、义山之叹都在荒诞,对比、反问中表现出极大的讥讽意味。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度,启发世人牢记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马嵬其二表达手法及表达效果?
此诗记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基调,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颇深。玄宗之悲、马嵬之变、义山之叹都在荒诞,对比、反问中表现出极大的讥讽意味。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度,启发世人牢记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的归宿如何?
说到陈玄礼,就不得不提到马嵬驿兵变,陈玄礼逼死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那他的结局归宿如何呢?陈玄礼其实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后来火线辞官,得到了善终。
陈玄礼是唐玄宗的亲信
唐景龙四年(710年),时唐中宗之后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内外勾结把持朝纲,陈玄礼助李隆基除掉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陈玄礼被任命为禁军龙武大将军,引为玄宗的亲信,在玄宗在位的四十五年里颇受重用,即便率军士哗变,逼迫玄宗挥泪命高力士勒死心爱的杨贵妃,玄宗最后也没有惩罚于他。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东都洛阳陷落。第二年安禄山叛军进围西京长安,惊慌失措的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在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及3000禁军的保护下逃往四川。途中在马嵬驿(即今陕西省兴平),将士饥乏疲惫,怨声四起,大军遂停滞不前。陈玄礼联合太子李亨、太监李辅国谋诛杀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结果愤怒的禁军将士直接就把宰相杨国忠、太常卿杨暄父子乱刀砍死了,将士们尤不解气,又以枪揭杨国忠首于东门外。陈玄礼又带领禁军士兵到玄宗的临时行在,请诛杨贵妃,面对众怒炙盛的将士,玄宗不得已,挥泪与杨贵妃告别,即命心腹宦官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谥杀之,为了不使陈玄礼及众将士起疑,即命他们入内验视:
舆尸寘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据《新唐书》)
发动马嵬驿兵变,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禁军将士的愤懑之情,陈玄礼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当时杨国忠父子、杨贵妃姐妹,天下人都知是祸害毒瘤,但恩宠皆出上意,如果不是玄宗的纵容,宠誉过度,安禄山又怎么能轻而易举的发动叛乱呢?只有杀死他(她)们,才能堵住天下人的汹汹众口,从这一点来看,陈玄礼完全是忠心为主,大义无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嵬之变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嵬之变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