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的星空的读书笔记?
《星空》表达了作者在五四退潮时期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 《星空》出版于1923年,共34首诗,作于1921年10月至1922年12月,这时新文化阵营分化,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时期。郭沫若正陷入孤寂彷徨的苦闷之中。《序诗》中,原来《女神》里的气吞日月的理想化的叛逆“自我”形象,已经变成了“带了箭的雁鹅”和“受了伤的勇士”,“偃卧在这莽莽的沙场上”。
郭沫若几度回国,希望看到祖国的新生,但五四++已过,国内仍然一片黑暗。
他对现实有着更深的憎恶、不满,又无可奈何;只好到大自然或超现实的空幻境界寻找暂时的解脱和安慰。
他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星空”,不再是要“++着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
秋风起的读后感?
《秋风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散文随笔,以描写秋天的景色和情感为主题。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达:
1. **自然景色的描写:** 在文章中,郭沫若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秋风扫落叶,一湾碧水,几枝红叶”等。这些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秋日的美丽景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幻之美。
2. **情感的表达:** 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描写秋风吹拂的场景,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文章中的“天气稍凉,衣角微动”等描述,不仅勾起了人们对秋季的回忆,也唤起了对青春岁月的思索。
3. **季节与人生的联系:** 通过秋天的景色,作者表达了人生的变迁和轮回。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凋零的季节,它象征着成熟和衰老,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转变。这种联系让人在欣赏秋景的同时,也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4. **语言的优美:** 郭沫若的文字流畅而优美,用词恰到好处。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使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宁静、深远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他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总之,读完《秋风起》,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景色,还能够从中汲取对生命、时光和情感的思考。这篇散文随笔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人生深刻的共鸣和体悟。
人民文读是人民日报的吗?
不是,通过官方查询 《人民文学》杂志是中国国家级杂志,是代表中国文学期刊水平的标杆杂志。杂志创刊于1949年10月25日,第一任主编为茅盾,郭沫若受邀题写了刊名。杂志主要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与报告文学作品。
遇难和遇害的区别?
区别一、释义不同
遇难:因为各种灾难而导致死亡。
遇害:1. 遭逢祸患。2. 被杀害。
区别二、引证出处不同
遇难: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是虽暴戾,而善事其姑,然则遇难不死有由矣。”
遇害: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六:“他那时也住在西安 ,在宣侠父遇害之前的十天左右,他才离开西安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教材郭沫若笔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教材郭沫若笔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