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彝族的来历?
甘洛彝族来自于甘洛县乌史大桥地区的彝族。生活习俗与其他地方彝族区别较大,体现在生活、服饰、丧葬等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彝族人大多是围坐火塘使用木勺和木柯吃饭,而乌史大桥乡彝族使用碗筷;东南部彝族敬奉神灵,吉日坡是甘洛彝族和整个云贵川彝族人的圣山,而乌史大桥乡敬奉白石并敬奉峡谷中的石公山、石母山,石公山、石母山是峡谷彝族的圣山;彝族人丧葬大多是火化,乌史大桥乡是棺木土葬;彝族人喜欢唱歌,乌史大桥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是形成了用歌声表情达意的风俗习惯,基本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声。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与金口河区、汉源县接壤,接壤处是大渡河大峡谷,大峡谷主要景区就在乌史大桥乡。乌史大桥乡的布依、田坪、二坪由于沟壑纵横,村民来往极为不便,村民交流受到地理限制,村民之间自然形成用歌声交流感情。同时,这也是生存的需要,由于在峭壁上砍柴、放牧、劳动,难免碰动石块打伤峭壁下的行人或者劳动的村民,这时唱歌也提醒峭壁上下的人,上方的别把石块碰动,峭壁下的人你要注意安全。这样,峭壁上下就经常有歌声飞出。也由于乌史大桥乡多数村落都在峭壁上,与外界联系少,受外界影响小,没有电灯,他们推磨又往往是在晚上,出于自娱自乐,自然哼出了很合时宜的歌声。他们休憩时,与朋友或者家人坐在一块,除了聊天就没有话说了,这时他们哼出小调自然又活跃了气氛。姑娘小伙相识,也采用歌声表情达意,在歌声中选择心上人。
这样,即使被拒绝也不伤情面。由于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他们擅长用歌声表达思想,他们的歌声优美,衣着也很特殊,彝族服饰以刺绣闻名,乌史大桥地区的服饰不仅使用刺绣,而且是用大色块组成上身衣服,既有蒙古族、羌族、苗族特色,也有浓郁彝族刺绣的韵味,形成中彝族中最别具一格的特色服饰,是凉山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甘洛是什么啊是个县还是镇?
甘洛县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位于四川西南部,攀西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与峨边县、金口河区接壤;南与美姑、越西两县相连;西与石棉县交界,北临大渡河与汉源县相望。县内最高海拔4288米,最低海拔575米,县城海拔1070米。县城年均气温16.32℃,年均降雨量830毫米。县人民政府设在新市坝镇,建成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6385人。全县辖7镇21个乡,225个村,837个村民小组。全县幅员面积215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万亩。全县总人口176014人,其中农业人口159629人,非农业人口16385人。县境内居住着彝、汉、藏、苗等14种少数民族共计11833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7.1%,组成了民族大家庭,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65.3%以上,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县。
甘洛海棠海拔多少公里?
海棠古镇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西北 部,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进入凉山 的第一重镇与重要关隘,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海棠镇政府所在地东门村,距离甘洛县城约35公里,因城廓形似海棠叶而得名。境内最高海拔4000米,最低海拔1700米,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
海棠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都是川滇通道中极为重要的关隘和路段,汉时的灵关道通过甘洛,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驿道,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因曾一度庙宇众多,被称为 成都 出南门外的第一座庙林古城。清朝雍正7年筑土城,设都司署,道光十八年另修砖质城墙。城内现有庙宇一座, 石狮 、石刻、浮雕装饰文物数件,囚禁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民房一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甘洛历史文化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甘洛历史文化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