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与襞的区别?
襞:衣服上打的褶子,泛指衣服的皱纹 [lap]。如:襞积(衣服上的褶子)
擘
擗 bò
〈动〉
(1) 分开;剖裂 [open;divide]
乃擘青天而飞去。——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擘开(裂开,切开);擘窠书(大字的通称口擘窠,原指篆刻印章时加以分格,以便匀排);擘析(分析,剖析)
(3) 拨弹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称擘。引申为弹奏 [play]
若论弹琴擘阮,前后绝伦。——董解元《西厢记》
(4) 又如:擘阮(谓弹琴)
(5) 砍,劈击 [cut]。如:擘面(扑面,迎面);擘头子(劈头) 擗
(6) 另见 pǐ
擘与襞的含义不同,用法不一样
擘的意思:
拼音读作bò、bāi。
本义是大拇指,古同“掰”。名词动词两种形态,琴界念作“劈”音。大指向身弹入曰“擘”。自篆文到甲骨文的演变而来。亦指拨弹琴弦的指法。常见组词有巨擘、擘画、擘划、擘蓝;常见成语有擘肌分理、金翅擘海。
襞的意思:拼音:bì,
指衣服和肠、胃等内部器官上的褶子。作动词指折叠,作名词指衣服的皱纹。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邱如白这个人?
邱如白
电影《梅兰芳》中人物,由孙红雷饰演。邱如白原型是梅兰芳的好友齐如山。
齐如山(1875—1962),戏曲理论家。河北高阳人,世居北京。齐如山的祖父齐竹溪和父亲齐禊亭,两代都是进士。齐如山生长在这样一个诗书传世的家庭中,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
齐如山尽其毕生心力研究中国戏曲。齐如山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他不满足于书本的研究,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搜集资料,并与书本记载相参照,得出确切的结论。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他曾访问过京剧界老角名宿达三四千人,纪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从古代经籍、辞赋、笔记、风土志以及西方有关的心理学、戏剧理论著作中寻找线索和印证,最后整理归纳为著作,主要有《说戏》、《观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脸谱图解》、《梅兰芳艺术之一斑》、《梅兰芳游美记》等三十余种。他提出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论点,是对中国传统戏剧最精炼、最准确的概括,他晚年的著作《国剧艺术汇考》内容丰富,考据周详,更修订了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将有关京剧艺术的种种问题,擘肌分理,予以客观精审的考证,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一部充实完备的参考书。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齐如山还身体力行,从事于艺术改革的实践。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如《天女散花》、《廉锦枫》、《洛神》、《霸王别姬》、《西施》、《太真外传》、《凤还巢》等等,并进行排演。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他的倡议奔走下,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几次出访日本、美国及欧洲,使中国京剧得以弘扬海外,跻于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林。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擘肌分理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擘肌分理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