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与顽固派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清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地分裂为对立的两派,历史学家把主张学习西方、采用机器生产的称为洋务派,把反对派称为顽固派。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是倭仁、徐桐、李鸿藻等。他们或以理学权威自命,或以孔孟之徒自居,或以“帝师”为尊,具有相当强大的思想政治势力和深远的社会基础。这一派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拒绝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尽善尽美,不需要任何变革。对于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近代的科学技术、采用机器生产、训练新式军队等措施,都认为是违背祖制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1948年11月4日,南京的蒋某人亲自下令第七兵团所属第100军开赴海州,与原驻那里的第44军一起,统归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指挥,固守海州及连云港地区。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因为第44军就算孤悬一隅,穷途末路时也完全可以通过连云港从海上逃跑,增援毫无意义。

洋务派与顽固派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_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川军王瓒绪)

离谱的事继续发生,结果第二天朝令夕改,通知第100军停止前进,同时命令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放弃海州,从陆路向徐州收缩,其结果就是,把原本不在粟裕歼敌计划中的一个军也送到华野嘴边。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等待这个军的到来,黄百韬在新安镇整整呆了两天,也是足以致命的两天。

第100军就是原来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时任军长黄埔四期周至道,济南战役使其战力大损。而第44军则是逐渐“中央化”的川军,抗战期间先后隶属于第五和第九战区,1946年改称为整编第44师,隶属于李延年绥区担负警备任务。1948年9月恢复军级番号,时任军长王泽浚,特别注意,这家伙有些来头,是四川军阀王瓒绪的次子。妥妥的军阀二代。

洋务派与顽固派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_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黄百韬)

本来黄兵团只辖第25、第63和第64等三个军,第100军被调入后也无碍大局,因为这四个军距离兵团部所在地新安镇均不过2、30里路,一声令下就可以向徐州开拔。然而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的“转进”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们的姗姗来迟活活拖死了第七兵团,成为“因小失大”的典型范例。

因为李延年所部的撤退根本不算是一次军事行动,而完全是一座城市的“搬迁”!根据撤离计划,除财政、盐务部门等少数人员乘船直接去上海外,其它所有行政单位、学校、地方武装、绥靖区司令部机关,全体需要步行跟随第44军西撤,队伍浩浩荡荡,行军慢慢腾腾,而几十公里外的黄百韬则是望眼欲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关于争论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关于争论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