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城传说?
一个古老的传说,至今仍然启迪着后人。在古城北边,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道观——白云宫。相传,很久以前,白云宫的道士们生活十分艰辛,常常食不果腹。有一年大雪封山,道长一大早起来扫雪,发现台阶上躺着一个小乞丐,已经冻得昏迷不醒。道长就把乞丐抱回道观,然后把厨房里的稀饭盛了一盆,趁着热气腾腾的时候,给乞丐喝了下去。
在热粥的温暖下,小乞丐慢慢苏醒,他环顾四周,发现道士们脸上神情极不自然。他突然看见其他人看着他吃,却自己没吃,流着口水。就问,你们为什么不吃呢?道长苦笑着说,我们今天就这点米,你吃了,我们就没有了。
深受感动的小乞丐来到道观旁的山崖边,他用手中的木棍往崖壁上戳了几下,不一会儿,一股稻米就流淌出来,更为神奇的是,当米正好淌满小乞丐喝粥用的盆后,就不再涌出,每天都是如此。后来遇到水旱灾害,道长就会把每日流淌下来的稻米,分给贫困百姓,让人们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多年过去,一位刚上任的新道长嫌道观生活太清苦,便心生一计,搭起了淌米洞的主意。他就想不如干脆找石匠用凿子把洞口凿大,突然一声巨响,从洞里面淌出来大量的米糠,淌了三天三夜的米糠,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从那以后,淌米洞就不再淌米。而米糠流过的地方却长满了米糠树,茂密参天,仿佛是一次来警醒世人。
会理人从来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有贪念,该是自己的东西就自己得,如果有贪念,得到自己不该得的东西,就会有灾祸,原有的东西也会失去。贪心是最大的贫穷,贪婪者最终将一贫如洗。从小听着古老故事长大的古城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永定桥的历史和故事?
永定桥是滇北通往四川会理、西昌古驿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据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4年),县令许成德将县城由今旧城村迁回今址,垒土筑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成四墩五孔大桥,原名天虹桥,后以县城永不搬迁之义,改名为永定桥。桥共有五孔,各孔净跨不一,整座桥长23丈1尺,宽2丈3尺。桥上建有桥房20间,中间为人行道,两侧设有廊柜72个,可供商贩摆摊设点。每逢街期(旧历逢3、6、9日),廊柜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日用百货,真是琳琅满目。
桥房两端建有高大的牌坊,北端名"凌云天堑"坊,南端名"长虹映碧"坊,雕梁画栋,造形精致,故有"花桥"之称,成为富民的标志,驰名全省。
南端两个桥墩猪嘴上分别建有水宫殿和火宫殿,形成相对之势。
正中猪嘴上立有石雕犀牛,面向上呈昂首嗷叫之态,旧有镇洪泛滥之说。北端猪嘴上建有亭房,一为阅报室,一为"映虹亭"。
康熙贡生杨为秀有吟"映虹亭"诗云:"孤亭临绝间,时见此涟漪。
隔岸千峰出,中流一支柱。打船花雨疾,依褴榔烟迟。忽起伊人慕,遥遥寄所思。"把永定桥的远景和近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红星照耀中国巧渡金沙江的主要内容?
红军巧渡金沙江
干部团占领渡口后,红一方面军的后续部队便浩浩荡荡地向皎平渡开进。
干部团夺取的两只木船是远远不够几万红军由此渡江的。在广大群众的协助下,先后共找到七只船,动员了彝、汉、傣族36名船工。船工们分成两班轮流,人歇船不歇,不辞劳苦,从5月1日起,日夜坚持为红军摆渡。
江中七只渡船,像七条大鱼穿梭似地江上南北往返。两岸山坡上满是部队、马匹和行李担子。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
5月3日拂晓前,毛泽东和干部团第四营营长韦国清一道乘船渡过了金沙江。
金沙江水滚滚东流,两岸陡峭的石岩把金沙江夹在中间。湍急的江面溅起层层浪花,拍打着毛泽东的衣襟。毛泽东风趣地说“诸葛亮5月渡沪深入不毛,我们也是5月来渡沪啊!”
皎平渡北岸,有一排在石壁开凿成的山洞,这里就是渡江指挥部。
毛泽东住在西边水流方向的第一个洞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分别住在东边的几个山洞内。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到北岸,不顾长途行军的劳苦,在那阴暗、潮湿的山洞内紧张地工作,指挥红军渡江。毛泽东的洞里装了六七部电话,电话++不断,“桌子”上摆满了文件、电报。毛泽东接了一个电话又接一个电话,接完电话又看电文,忙个不停。就是在这金沙江畔的石洞里,中央领导度过了几个紧张繁忙的昼夜。
5月5日,红三军团第十一团军团长张爱萍带了一个营和侦察排,以及电台先渡江,到北岸渡江指挥部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处接受任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会理市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会理市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