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化进程五个阶段?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在地域空间不断扩展,形成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伴随大城市化的趋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不仅使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大城市、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
1、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3、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3、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化的特征
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进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1.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一工业化经济及远距离物流交换模式形成的通胀危机,利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通胀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通胀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一特征;
2.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缺少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形成的能源危机,利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能源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能源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二特征;
3.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掠夺与人类共生的生物质资源,超出了人类的预期,城市随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无限扩大,掠夺了大量的可生产粮食的土地资源,使粮食形成了新的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消除通胀危机、能源危机同时消除了粮食危机而形成的无粮食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三特征;
4.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牺牲了人类生存质量使养老和就业发生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农事很好的解决了就业和养老问题而形成无养老就业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四特征;
西方国家什么时候完成的城市化进程?
西方国家城市化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60%。一方面由于非均衡发展带来的以“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在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的条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产业活动也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因此,西方国家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 90年代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中心城区的衰落,也使得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考虑如何制定适当的政策,吸引居民重新回到城区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历史中城市化的进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历史中城市化的进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